学院动态

浏览量:

文新学院邀请庞惊涛先生来校开展讲座:在场主义文学照亮精神生态建设之路

本网讯(图/文 帅淼琪)4月13日下午,由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承办的学术讲座在乐山师范学院旷怡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评论家、成都时代出版社副社长庞惊涛先生以“文学的在场介入与美学追求——以《蜀书二十四品》的文学评论为方法”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讲座由乐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康云主持,吸引了文新学院百余名师生参与。


李康云在开场主持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生存状态重塑的时代语境下,在场主义文学正显现出独特价值。“文学必须回归人性本源,而当下在场主义文学既需追光前行,更要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火炬。”他特别强调庞惊涛的文学理念如同“惊动静水的能量”,将激荡起青年学子对文学本质的深层思考。



庞惊涛以“我们拿什么留给未来”的叩问切入主题,直指当代知识分子的认知困境:“当作家失去洞察问题的能力,当评论陷入概念化的窠臼,文学如何承担文明传承的使命?”他犀利剖析当前文学评论三大症结:过度学术化导致话语壁垒、资源分配向主流作家严重倾斜、评论界对作家个体成长轨迹的忽视。对此,他提出应借鉴西方评论家“进入作家思想世界”的研究范式,通过深度对话真正理解创作主体的精神图谱。



围绕“文学在场”的核心命题,庞惊涛提炼出三个关键维度。首先是责任担当与独立思辨的辩证统一。“作家既要肩负文化使命,更要保持思想锐度。”他以当下网络时代的群体认知偏差为例,强调创作者须建立“逻辑认知的免疫系统”,避免沦为话语潮流的附庸。

在美学追求层面,庞惊涛提出“审丑方能致美”的独特视角。通过对比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文化象征,他阐释了民族性审美基因的深层结构:“那些历经千年淬炼的精神密码,才是文学美学的根本锚点。”这种将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并置的论述方式,为理解当代审美嬗变提供了全新框架。



谈及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庞惊涛展示了跨域思维对文学创作的重构力量。从心理学的人物画像理论到新闻叙事的转译技巧,他主张“文学应成为知识的熔炉”,并着重强调叙事能力的进阶考验:“从新闻纪实到文学想象,最终抵达哲学思辨的三重跨越,方显作家真正的创作功力。”

在讲座高潮部分,庞惊涛将文学提升至文明传承的高度。他指出,在场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有温度的历史档案”,那些真正触及人性本质的作品,终将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为文明的路标。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学理论的深度探讨,更是一场关于精神生态建设的时代呼应。庞惊涛通过剖析在场主义文学的责任、美学与创新维度,为文新学子提供了观察文学与社会的多维视角,也为我院的学术研究与人文教育注入了鲜活力量。正如李康云先生所言,“当文学的光穿透迷雾,人类文明的火焰便永不熄灭。”在物质丰裕而精神焦虑并存的当下,这场讲座如同一簇思想的火种,既照亮了文学回归人性本真的路径,也启示青年一代:唯有以独立思辨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融合激活文化基因,才能真正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上一条:探寻语言之光 雕刻文学之美 ——著名作家王刊莅临我校开展讲座

下一条:丁帆教授莅临文新学院指导暨开展学术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