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实施方案
(2015版本)
为主动适应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学校《乐山师范学院关于制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素质与能力拓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课外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实践和竞赛,按照“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着力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发展能力、身心发展综合能力和创业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与激励相结合原则:素质与能力拓展方案的实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加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学习和提高;
(二)全面与个性相结合原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要,以生为本,科学选择,合理定位,面向全体学生,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三)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原则:在内容方面既有各专业学生统一要求的每人必须要完成的必修项目,也有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的专业模块,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素质与能力拓展。
(四)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既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素质与能力训练活动,又鼓励学生通过获取显性成果来证明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三、组成内容及学分
(一)素质与能力拓展包括学校统一设定的必修类模块和各专业自主设定选修类模块。
1、学生必修类模块包括“品行教育”模块、“拓展与提升阅读”模块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2、各专业自主设定的模块内容主要包括过程参与类和成果取得类,分为必修和选修。过程参与类为必修学分,需完成我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3+x”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实施办法》的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训练,参加各类讲座、教师工作室的培养,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课外学习实践;成果取得类为选修学分,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文章、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参加文体活动获奖、培养艺术特长等。
(二)素质与能力拓展环节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专业本科学生至少须获得9学分,并纳入毕业授位总学分。专科至少须获得6学分,并纳入毕业总学分。
各模块学分设定为:“品行教育”模块2学分,“拓展与提升阅读”模块2学分(语文教育专科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1学分,“专业自主设定”模块4个学分(语文教育专科2学分)。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不得由学业课程学分冲抵。学生获得专业自设学分如果超出4个,其中的成果取得类学分,经过认定可以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具体标准按照《乐山师范学院创新与附加学分冲抵办法》执行。
四、具体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领导小组和班级素质与能力拓展工作小组。
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总支副书记担任,成员包括学生科长、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职责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文新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方案,认定“品行教育”、“拓展阅读”、“专业自主设定”学分并录入教学管理系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科。
班级素质与能力拓展工作小组组长由班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班主任助理、班长和学习委员担任,成员包括全体班委干部,具体职责包括组织实施班级素质与能力拓展工作,记载汇总班级学生修读学分情况并上交认定。
(二)学分认定程序
1. 个人申报:学生要积极参加素质和能力拓展的培养,认真总结自己在综合能力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表现。每学期填写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认定表,并附相关佐证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品行教育学分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管理。
2.班级鉴定:各班班委、团支部和学生代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主要对积分情况予以核实,对违纪情况予以清理,并根据该办法初步计算出素质和能力拓展学分情况,在班内予以公示。
3.学院鉴定:各年级辅导员对学生情况核实和清理,对班级提出的考核分数予以审议;学院考核小组根据年级辅导员审议的结果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予以审定并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予以确认,录入教学管理系统。
五、“品行教育”模块的构成及评价方法
品行教育学分是对学生大学期间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等行为的综合评价,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的重要体现。通过实施品行教育学分,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遵纪守法,修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学习态度,养成科学严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品行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
品行教育学分是人才培养中“素质与能力拓展”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包括政治表现、遵纪守法、集体观念、诚实守信、志愿服务、基础文明等六个核心内容。
1.思想品德:着重评价学生思想政治表现,遵纪守法情况,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素质教育和品德修养、道德实践等情况。
2.学习纪律:着重评价学生遵守课内外学习、实习实训和考试等学习纪律的情况。
3.基础文明:着重评价学生集体观念、诚实守信、生活作风、身心健康等情况。
(二)“品行教育”模块的基本要求
1.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校规定的必须参与的政治学习,不得有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行。
2.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言行。参加各级组织认定的志愿服务活动达到要求(一二年级各20小时,三年级10小时)
(三)“品行教育”模块的评价办法
1.学生在校期间品行教育学分共2分,本科生各学年0.5分。各学年品行教育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分绩点按学校的相关规定换算。
2.品行教育学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积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3.每学年在原始分的基础上,根据其现实表现予以加减分,具体加减分项目如下。
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学生品行教育加减分项目表
培养内容 |
加减分项设置 |
加分项 |
加分值 |
减分项 |
减分值 |
思想政治表现 |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积极表现/次 |
5 |
无故缺席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等/次 |
2 |
获得院级个人荣誉/项 |
3 |
获得校级个人荣誉/项 |
4 |
获得校级以上个人荣誉/项 |
5 |
志愿服务 |
在完成基本志愿服务时间基础上超出志愿服务时间/每20小时 |
5 |
无故缺席统一要求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次 |
2 |
社会实践活动/次 |
1 |
诚实守信 |
参加征信类活动获奖 |
1-3 |
考试、学术、资助等不诚信行为/次 |
5 |
遵纪守法 |
参加普法类活动获奖 |
1-3 |
无故迟到、早退/次 |
2 |
无故缺席/学时 |
4 |
违纪违规不构成处分(如通报批评)/次 |
2 |
警告处分/次 |
5 |
严重警告/次 |
10 |
记过/次 |
15 |
留校察看/次 |
20 |
劳动卫生 |
五星级寝室成员 |
5 |
寝室卫生检查考评为不合格/次 |
2 |
四星级寝室成员 |
4 |
无故缺席劳动卫生/次 |
2 |
三星级寝室成员 |
3 |
集体观念 |
校级先进集体成员 |
5 |
无故缺席班集体活动(含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次 |
2 |
院级先进集体成员 |
3 |
教学院自设 |
积极创建优良学风,班级出勤率95%以上,所在班级每学期教师对班级的学风评价结果优良 |
3-5 |
所在班级每学期教师对班级的学风评价不合格,班级每人扣分 |
5 |
注:(1)个人荣誉指除竞赛类奖励外的其他荣誉,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
(2)加减分为整数。
4.学院坚持每周网上通报各班学风、学生各类违纪等情况,每月和每学期汇总通报一次部分项目的违纪扣分情况,并在每学期组织教师对各班学风进行评价,作为品行教育学分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品行教育”学分的使用
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品行教育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环节,其品行教育学分认定表及附件必须存入学生个人档案。
2.品行教育学分是学生学年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学生各类评奖、评优挂钩,纳入各类奖学金的综合排序,综合排序=品行学分*10%+综合素质*20%+学业成绩*70%;品行教育学分低于90分的不得参与各类评优。
3.品行教育学分低于80分的不得参与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和评选推荐。
4.品行学分每学年低于60分的可在次年申请重修,重修期间本人须无任何违纪且重修当年品行学分不得低于90分,同时还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学风督导、志愿服务等工作等方可取得学分。
六、“拓展与提升阅读”模块的构成及评价方法
拓展阅读和提升阅读学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相关书籍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形成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和综合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A、汉语言文学、国际汉语教育、新闻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
(一)“拓展阅读”的主要内容
1.汉语言文学教育、国际汉语教育、语文教育学生阅读内容及实施进度
根据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阅读参考书目(语言、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立足核心课程,选择阅读对象。以课程教学为先导,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明确目标、任务及方法;以课外活动为阵地,通过读书交流、学子讲座、成果展示等活动,多渠道地推进读书活动。
第一学年:立足专业基础课程(汉本,语教—师范: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汉本—非师范: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国教: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阅读专业书籍。每科至少精读1本,并完成读书笔记。根据学科设置、专业方向与个人兴趣,积极拓展阅读,每学年泛读总量不少于10本。任课教师根据“立足课程、强化过程”的原则进行入门性的读书指导;
第二学年:立足专业基础课(汉本,语教—师范: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语文学科教学论;汉本—非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国教: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结合专业拓展课(应用文写作),阅读相关书籍。具体要求同上。教师根据专业方向,展开专业性的读书指导。
第三学年:立足专业基础课(汉本—师范: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语言学概论、语文学科教学论;汉本—非师范: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国教: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中外文学比较等);根据汉本-文学、汉本-语言、汉本-基础教育、国际汉语教育等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拓展课(具体科目详见“人才培养方案”),阅读相关书籍。具体要求同上。教师结合实践教学,深化专业性的读书指导。
2.新闻学学生阅读内容
根据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阅读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立足核心课程,选择阅读对象。以课程教学为先导,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明确目标、任务及方法;以课外活动为阵地,通过读书交流、学子讲座、成果展示等活动,多渠道地推进读书活动。
(二)“拓展阅读”的学制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阅读为2个学分,其中拓展阅读1学分,在前两学年内完成,每学年0.5分;提升阅读1学分,在第三学年内完成。拓展阅读成绩以项目计分方式累计,学生积分不足未获得当年学分的,在次年度可补修。补修即补读最后期限为大四上期。
(三)“拓展阅读”学分的评价办法
1. 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阅读情况与课程成绩挂钩。每门课程提交一份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并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每学期各门课程读书报告平均成绩90分以上的该学期积分为25分,平均成绩80-90分的该学期积分为20分,平均成绩80分以下的该学期积分为15分。 该项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后班级汇总。
2.每学期在学院组织的各级各类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会等读书活动上至少一次做主题报告(主题报告要求:用PPT汇报15分钟以上),每次计15分。该项成绩由班主任组织评定。
3.在学院网站、报刊、微信等各类媒体上设立“书香文新”专栏,向专栏供稿并被采用,每篇计5分;在校外正规发行的各类报刊、网站和杂志等媒体上发表与阅读相关的文章,每篇计10分;在读书征文等竞赛中获奖,视获奖级别加5-20分。如在校内外各媒体发表的文章被举报抄袭,每篇扣30分。该项成绩由辅导员组织汇总。
4.学院每学期在网上公示学生该学期拓展阅读的积分情况,每学年汇总后为学生该项目的总成绩。
B、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
(一)“拓展阅读”的主要内容
根据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阅读参考书目(播音与主持专业)》,以课程教学为先导,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明确目标、任务及方法;以课外活动为阵地,通过读书交流、学子讲座、成果展示等活动,多渠道地推进读书活动。
(二)“拓展阅读”的学制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阅读为2个学分,在前两学年内完成,每学年1分。拓展阅读成绩以项目计分方式累计,学生积分不足未获得当年学分的,在次年度可补修。补修即补读最后期限为大三上期。
(三)“拓展阅读”学分的评价办法
a.大学一年级评价办法
1. 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阅读情况与课程成绩挂钩。每门课程提交一份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并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每学期各门课程读书报告平均成绩90分以上的该学期积分为25分,平均成绩80-90分的该学期积分为20分,平均成绩80分以下的该学期积分为15分。 该项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后班级汇总。
2.每学期在学院组织的各级各类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会等读书活动上至少一次做主题报告(主题报告要求:用PPT汇报15分钟以上),每次计15分。该项成绩由班主任组织评定。
3.在学院网站、报刊、微信等各类媒体上设立“书香文新”专栏,向专栏供稿并被采用,每篇计5分;在校外正规发行的各类报刊、网站和杂志等媒体上发表与阅读相关的文章,每篇计10分;在读书征文等竞赛中获奖,视获奖级别加5-20分。如在校内外各媒体发表的文章被举报抄袭,每篇扣30分。该项成绩由辅导员组织汇总。
4.学院每学期在网上公示学生该学期拓展阅读的积分情况,每学年汇总后为学生该项目的总成绩。
b.大学二年级评价办法
大学二年级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各小组成员协商一致,可从“播主专业推荐阅读书目”中选取一本或自选书籍一本(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进行深入阅读,然后以录音的方式将全书或是经典章节录制为有声读物。以分组方式完成有声阅读任务,由播主专业教师评定成绩。
1.要求
(1)小组成员商议选定阅读书目。
(2)每位成员在规定时间内认真细读全书,并做笔记标注出经典、思想性强、或是语句优美的片段。定期交流阅读进度,避免进度相差太大。
(3)查阅与书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本书相关联的学术著作及论文资料作为补充阅读。
(4)需要录制的章节片段在同一协商后合理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正式展开录制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A同学录制的片段由B同学负责校对审核,以此类推。每位小组成员既承担录制任务也承担校对任务,两项任务交叉进行。
(5)以上工作完成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一篇读书心得,不少于800字。
2.考核方式:
(1)由专任教师对学生的读书心得进行审核评分,该项分数占总成绩的30%。
(2)指导教师对有声读物进行抽查式审核,审核重点为普通话语音是否标准,有无错别字、增字漏字以及随意改动的现象,录音质量是否清晰等。该项分数占总成绩的70%(该项成绩为小组成绩,即每位小组成员分数一致)
(3)评选出优秀有声读物,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进行推广展示。
七、“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构成及评价方法
(一)实施目的
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品质的训练是高校育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和提升的基本素质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学分的实施就是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普遍的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实施过程
从2015级新生进校开始,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8周共16学时,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获得1个学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安排教学活动,完成学分认定。
(三)活动单元
第1单元:心灯燃起照我心(大学生自我意识)
第2单元:最高学位唯人格(大学生人格成长)
第3单元:此时情绪此时天(大学生情绪管理辅导与训练)
第4单元:精诚所至愿同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健全)
第5单元:玫瑰花蕾悄悄开(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辅导)
第6单元:书山寻宝游学海(大学生合理学习方式的辅导)
第7单元:小试身手战职场(职业生涯规划)
第8单元:绽放生命心飞扬(生命教育 )
(四)评价方法
1、学生课程成绩的分布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40%)、实践成绩(20%)。
2、平时成绩包含平时考勤、课堂提问、课后自我反思的小作业;期末考核需完成一份个人成长分析报告作为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包括平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心理实践服务的情况。学生成绩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任课教师在活动课程结束后给予认定。
八、专业自设模块构成及评价方法
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自设模块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课外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实践和竞赛,着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业自设模块要包括“成果取得类”和“过程参与类”共4学分,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发展能力。其中过程参与类2学分为必修学分,在第一二学年完成,每学年1学分;成果取得类至少需取得2学分,并可累积计入。学生获得专业自设学分如果本科超出4个、专科超出3个的成果取得类学分,经过申请可以认定“创新和附加学分”。
(一)成果取得学分获得方式
1. 成果类别:指在课题研究、发明创造、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创新创业竞赛、文体竞赛等取得的成果。
2.学分认定:
(1)学生申请成果认定学分每学年认定一次,学生毕业生将每学年学分累计总分予以认定。学生毕业时,总学分超过4分多余的学分可申请“创新和附加学分”。
(2)学分评定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3)学生申请成果认定学分的有关证书及证明材料,只以当年最后表彰或认定的时间为准。
(4)获得同一类别的学分只以最高级别为准,不重复计算,不同类别的学分可累加。
3.成果类学分认定方式
(1)创新创业能力方面
1)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学生参加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参加校内各部门立项课题研究,取得成果者,给予相应学分。
课题级别 |
工作性质 |
可得学分 |
备注 |
国家级 |
负责人 |
8 |
|
合作者(1\2\3\4) |
7\6.5\6\5.5 |
|
省部级 |
负责人 |
6 |
|
合作者(1\2\3\4) |
5\4.5\4\3.5 |
|
市厅级 |
负责人 |
4 |
|
合作者(1\2\3\4) |
3\2.5\2\1.5 |
|
学校级 |
负责人 |
2 |
|
合作者(1\2) |
1\0.5 |
|
二级学院级 |
负责人 |
2 |
|
合作者(1\2) |
1\0.5 |
|
2)发表科研论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合专业学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其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体现出来者,给予相应学分。
刊物级别 |
工作性质 |
可得学分 |
备注 |
核心期刊 |
独立完成 |
6 |
|
第一作者 |
5 |
|
合作者(1\2\3) |
4\3.5\3 |
|
一般刊物 |
独立完成 |
4 |
|
第一作者 |
3 |
|
合作者(1\2) |
2\1 |
|
二级学院认定的刊物 |
独立完成 |
2 |
|
第一作者 |
1 |
|
合作者(1\2) |
1\0.5 |
|
3)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获奖,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
获奖级别 |
获奖等级 |
可得学分 |
备注 |
国家级 |
一、二等奖 |
8 |
|
三等奖 |
7 |
|
省部级 |
一等奖 |
7 |
|
二等奖 |
6 |
|
三等奖 |
5 |
|
市厅级 |
一等奖 |
5 |
|
二等奖 |
4 |
|
三等奖 |
3 |
|
学校级 |
一等奖 |
3 |
|
二等奖 |
2 |
|
三等奖 |
1.5 |
|
二级学院级 |
一等奖 |
1 |
|
二等奖 |
0.5 |
|
4)学生的发明创造。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得一定级别的奖励,其可得学分与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相同。对于没有获得奖励,但实用性较强,有一定开发价值的发明创造,可给予1-4学分。
5)创业类
A、进入学校创业孵化园区的项目团队成员,可获得2个学分。
B、在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经本人申请,专家组审核,根据取得的成绩大小可以获得1-4个学分。
(2)职业能力方面
在该年获得校级及校级以上单位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团干”可获得2个学分。
(3)艺术特长方面
在该年获得校级及校级以上单位表彰的艺术特长“小先生”可获得2个学分。
——参加沫若艺术团的学生
项目 |
要求 |
可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
备注 |
普通队员 |
按要求完成3年学习,大四完成演出任务 |
6 |
由艺术活动中心确定绩点 |
高水平演出队
(总人数不超过50人) |
按要求完成3年学习,大四完成演出任务 |
8 |
由艺术活动中心确定绩点 |
3)文化活动类:
指参加校内外各种文体比赛、社团活动等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创新附加学分。如果有2人以上获得的集体奖,主要负责人与合作者按照1:0.5的比例计算。若两者无主次区别则按照1:1的比例计算。
级别 |
获奖等级 |
可得学分 |
备注 |
国家级 |
一等奖 |
10 |
/ |
二等奖 |
9 |
三等奖、优秀奖 |
8 |
省部级 |
一等奖 |
8 |
特别奖按
一等奖计算
|
二等奖 |
7 |
三等奖、优秀奖 |
6 |
市厅级 |
一等奖 |
6 |
二等奖 |
5 |
三等奖 |
4 |
校 级 |
一等奖 |
4 |
二等奖 |
3 |
三等奖 |
2 |
二级学院级 |
一等奖 |
2 |
二等奖 |
1 |
三等奖 |
0.5 |
(二)“过程参与类”学分积分办法
过程参与类学分修读指完成我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3+x”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实施办法》(附件2、附件3)的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训练,参加各类讲座、教师工作室的培养,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课外学习实践,该项目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学分。
(三)素质与能力拓展院设模块学分的使用
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环节,其学分认定表及附件必须存入学生个人档案。
2.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是学生学年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学生各类评奖、评优挂钩,纳入各类奖学金的综合排序,综合排序=品行学分*10%+综合素质*20%+学业成绩*70%;
九、学分认定
(一)学校统一设定的必须类模块
1.每学年学习结束,由文新学院学生科对学生“品行教育”、“拓展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学分进行评定,于当年7月10日以前报团委公示备案。
2.学生毕业前汇总每年学分总数,录入教学管理系统。
(二)专业自主设定的选修类模块
1.每年认定一次,毕业前统一进行教学管理系统录入。
(1)“成果取得类”学分由学生每年4月第1周持有关证明材料填表申请,学院汇总审定后交校团委公示备案。学生毕业前,所获得学分超过4分,多余的学分可以申请创新和附加学分。
(2)“过程参与类”学分由学院每学期组织考核、审核、认定和公示。
(3)学生毕业时,学院将学生在校期间学分汇总录入教学管理系统,
2.学分评定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获得同一类别的学分只以最高级别为准,不重复计算,不同类别的学分可累加。
3.学生申请成果认定学分的有关证书及证明材料,只以当年最后表彰或认定的时间为准。
本方案从2015级新生开始实施,由文学与新闻学院负责解释。
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5年9月
附件1:各专业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1] △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该书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儒学”的经典著作,值得认真研读。
[2] △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2007 《庄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我国历代思想家、文学家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值得认真阅读,深入研究。
[3] △ 楚辞选》,屈原等著,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楚辞是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新诗体;是天才诗人屈原的自铸伟词;是不同于温柔敦厚的礼乐文化的异质存在。马茂元《楚辞选》篇目精当,注解详细,持论有据,是一本能见出楚辞特点及楚辞发展的选本。
[4] ○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注音释义准确简洁,对于姓氏来处、地名古今变迁都有详细解说,适合程度不同的读者。
[5] △ 《汉赋通论(增订本)》,万光治著,华龄出版社,2004 该著对赋的功能及其历史地位、赋体的分类及发展等,都有比较清楚的辨析说明。
[6] △ 《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朱自清、马茂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古诗十九首”产生后,受到了极高评价,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朱、马二人在传统注释说明之外,采用了美学及文艺学的方法对诗歌加以分析。
[7] △ 《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 《世说新语》是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其叙事及写人手法对后世小说创作具有典范意义;同时该书为研究魏晋时期的语言、文学、风尚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人物轶事的记载形式也被视为后世诗话“论诗及事”的滥觞。《世说新语校笺》对书中人物取《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的相关传记进行参校,笺注详略得当,援引诸家之说皆注明出处,对两晋间常用语义有出入者,及名物之意难晓者,则辑为词语浅释,附于书后。想扫清阅读障碍的初学者,或欲对文本作进一步探析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8] ○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如想对汉魏六朝各个朝代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与内容,以及这一阶段诗歌的发展脉络有所把握,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是不错的选择。本书前言简明地概括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大致情况和某些作家的特点。所选诗作较全面而有代表性,注释准确精当,评析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阅读与理解。实乃一本学习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选本。
[9] △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李剑国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本书为唐前志怪小说之大成,集辑佚、注释、源流、影响于一体。该书搜罗宏富、资料齐备,是了解、阅读中国古代小说的入门之书;其注释精准,源流剖析清晰,可称中国古代小说的优秀读本之一。
[10] △ 《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李剑国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本书为南开大学著名小说研究专家李剑国先生的早期作品。从1984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好评。志怪小说“搜奇猎异”,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其丰富的现象、玄妙的想法、不加检饰的来自社会底层,值得深入研究。该书从史的角度,探析了中国志怪小说的萌芽、成长直至壮大、成熟等等,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志怪类小说有清晰了解,可以为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打下一定基础。
[11] △ 《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录单篇,下卷选专著,比鲁迅《唐宋传奇集》所选录的作品为多。每篇后附考证,列述作者生平事迹、故事来源与后代影响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完备而可靠的读本。
[12] ○ 《李白诗选》,葛景春选注,中华书局,2009 葛景春师从著名学者、中国李白研究会前会长詹锳先生,詹锳及其门徒是中国李白研究团体中非常重要的一派。本书考据详实,视野宽阔,成果丰硕,值得推荐。
[13] ○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萧涤非是中国杜甫研究大家,萧先生及萧门弟子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要群体。该书结合杜甫生平分时段讲解杜诗,通俗易懂,所选作品眼光独到。
[14] △ 《李商隐诗选》,刘学锴,余恕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刘学锴、余恕诚两位先生在李商隐研究方面集李商隐研究之大成且自出新解,出版过《李商隐评传》、《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诗选》等系列专著,并发表过大量相关论文,在学界影响很大。该书值得一看。
[15] ○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0 夏承焘先生既是学识渊博的词史家、词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以行家的眼光论词,能体会词境、洞悉词心。书中所选作品不过几位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但读者从中可以深受启发,得赏析之精髓。书中诸多篇章对词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某些词作、词体的风格也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并从填词的角度谈到了词的选调、转韵、分片等基本知识,既有益于欣赏,又有助于创作。
[16] △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钱钟书博学多才,该书是公认的必读书。书中收入了宋代诗人柳开、郑文宝、梅尧臣、欧阳修等人的作品。除原文外,每部作品均附有较为详尽的注释。该书内容较全面,注释通俗易懂,读者据此可以对宋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该书熔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除完成选注本的一般任务外,还可以作为文艺理论、诗话和文艺散文来读。
[17] △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词至宋代臻于成熟,词人辈出,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因此需要选一本较为全面的,且注释精当的选本,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可为不二之选。首先,书中所选词人众多,重要的、有特点的词人几乎都有所涉及,使读者可一窥宋词全貌;其次,注释完备,典故注明出处,对词意作必要的疏通,适合初学者;第三,对词中本事作了部分选录,方便读者了解词作背景。选本看重词的思想内容的倾向性,高扬爱国词,此类词选得偏多,而对词的技巧重视不足,对格律词派的词有所贬抑,这方面是读者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18] ○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见解和注释独到,深入诠释了伟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经典作品。其中,有关苏轼人格魅力的解读,尤其值得一读。
[19] ☆ 《西厢记》,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后世的影响超过了同时代的其它作品,赵景深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剧本人物心理刻画委婉细腻,情节跌宕有致、波澜横生;其语言华美,富有诗情画意,《红楼梦》说“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20] ☆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亦名《宋元戏曲考》。论述宋、金、元杂剧的渊源、剧目、曲调、演出以及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后世的影响。对宋元前后戏曲的概况以及元代的南戏也略有论述。此书被推许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作者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又以近现代的文艺学科眼光来考察古代戏曲,历史考据与文艺批评相结合,其研究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美学价值。
[21] ○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 选注者以隋树森的《全元散曲》为底本,从4千多首元代散曲中,根据“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原则选注了70多位作家的220多首散曲。此书是现有的元散曲的较好选注本。
[22] ☆ 《词曲通义》,任中敏著,商务印书馆,1931 任中敏先生系近代散曲学研究的奠基者。该著将词曲作合并研究,准确深刻地比较了词曲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确立了散曲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此书是习治散曲者必读的经典。
[23] ☆ 《牡丹亭》,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明代戏曲的巅峰之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热情歌颂了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束缚的至真至深的爱情,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对后来的戏曲发展有较大影响。
[24] ☆ 《桃花扇》,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清代传奇剧本的代表。作品以侯、李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托了作者的民族感情,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艺术构思精巧,语言清婉流畅。注释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25] △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虐刺贪入木三分”,此评价丝毫不虚。在书中,可以看到花妖狐魅的妩媚多情,也可以感受到鬼魅异类的善良自尊。可以说,《聊斋志异》四百零九篇,每一篇都能够呈现一个特异、完美的世界。没读过本书的读者,一般以为《西游记》是中国小说中想象最为丰富的小说。可是,当读完《聊斋志异》,才会发现前面的认识是多么的不成熟、有局限。瑞典文学院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家的时候,赞扬莫言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异域世界。倘将莫言小说中虚构的异域与《聊斋志异》相比,你会发觉后者提供的时空异域,莫言岂能相比?细读《聊斋》,它会冷不防给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不到的惊喜。
[26] ○ 《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鲁迅曾感叹《儒林外史》“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伟大在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还是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27] ○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代表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致的存在之物。常读常新,可以增进我们对小说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28] ☆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 第一部中国小说史,被胡适誉为:“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对于小说史学科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鲁迅凭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与小说大家的艺术眼光,品评古代小说,自然精辟独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著作真正在整体上全面超过《中国小说史略》。
现当代文学参考书目
一、作品选
[1] ○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包括五四文学革命、20年代小说、戏剧、散文,30年代小说、散文,40年代小说、新诗等。收目的篇目也是必读篇目。
[2] ○ 江少川:《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书分上下编,上编是台港澳文学作品选,下编是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两编均按文学体裁的不同,撷选了当代台港澳暨海外比较有影响的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既照顾到了严歌苓、痖弦等名家的作品,又有一些虽然在国内少有人关注,但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基本勾勒出了当代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全景。
[3] ○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戏剧·电影文学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弥补了以往戏剧部分的欠缺,但该书只提供了梗概,须据此阅读原著。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和文学思潮研究
(一)作家作品研究
[4] ☆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 本书分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鲁迅之杂感文、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等5章。
[5] △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分“思维篇”、“心境篇”、“情感篇”、“艺术篇”四部分,对鲁迅及其著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6] △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李欧梵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著名汉学家李欧梵先生的鲁迅研究专著,分三大部分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的背景、三大文类创作的技巧和内蕴、“左转”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等。该书持论独到,论述别致,是一本比较扎实的文学研究专著。
[7] ○ 凌宇:《沈从文传》,东方出版社,2009 将沈从文极富传奇色彩的外部人生际遇与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相辉映,回旋着寻找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肃穆和悲怆乐音,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8] △ 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茅盾是一位中国文学巨匠,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支科学——茅盾研究,本书记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9] △ 汪应果:《巴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全面论述了巴金及其文学世界,包括:巴金早期世界观的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巴金的创作、抗日战争及战后时期巴金的创作、解放后巴金的创作等。
[10] ○ 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 对成名于上世纪前半叶海派文坛的才女张爱玲的文学研究,涉及对其佚文逸事的考证与解读,并收录四十至五十年代初上海文坛对张创作的评论。
[11] ☆ 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主张:一切批评过程都必须去遵循言说“文本”与“文本”言说,每一立论必须具有事实依据,每一结论必须具有情节支撑,批评只是对文本思想的概括与归纳,而不是超越文本故事的自我发挥。
(二)文学思潮研究
[12] ☆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该书论述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现实主义发生、发展和流变。作者从史述着手,对诸多问题作了有创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不少引人思索的独创性见解。
[13] ☆ 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总结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的影响,涉及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作者公正评价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14] ☆ 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 介绍了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体系、象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现代象征主义的诗学范畴等。
[15] ☆ 徐行言,程金城:《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介绍了表现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表现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艺术实践,中国表现主义的诗学思考等。
[16] ☆ 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现代”的意义、浪漫的沉思、民间的当代价值、个人与精神四部分。
[17] ☆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海派小说研究无法绕过的一部著作,虽是十多年前所写,读起来仍能感受到鲜活的理论锐气。
[18] ☆ 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关于创造社研究的比较全面的专著。
[19] ○ 杨义:《郭晓鸿辑图,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图文并茂,让枯燥的论述生动形象起来。
[20] ☆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运用史料发生学和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宏观微观兼具的深入考证和精辟分析。
[21] ☆ [捷克]亚罗斯拉夫·普实克:《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 汇集了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9篇经典之作。普实克描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显著传统,既洞见了中国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自发性、艺术创造性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又充分注意到了士大夫文化的遗产,看到了其语言的准确、精巧以及表达的微妙,通过勾勒史诗的/客观的与抒情的/主观的这两支传统的相互交融,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重要联系。
(三)文学史
[22] △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透过丰富、复杂的文学史现象,在整体性的视角和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探寻文学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23] △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记载中国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描述自1920年代初胡适的论著迄今八十多年间新文学史编纂的艰辛、曲折过程,评介数十部有代表性的各类新文学史著,展现几代新文学史家的业绩和学术风貌。
[24]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深邃的批评视野,探讨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25] △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国内第一本全面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教材,对现代通俗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清晰有序,于发展周期的升降起伏全局在胸,了如指掌。最值得注意的特色(除图片外)有二:一是对印刷文化的大幅描述——上海的小报潮和现代文学期刊的三波高潮,刚好构成了现代文学的基础背景;二是将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定为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并以20世纪40年代的三位作家(张爱玲、徐訏和无名氏)收尾。
[26] △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 汇集了一九八〇年代至今有关十十世纪中国研究的重要文学成果,收录论文内容涉及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小说、戏剧、文学翻译等文学内部问题等一系列论题。
[27] △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分孕育新机、“五四”启蒙、多元共生、风去骤起等四章,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特意设置了文学典型年,用编年体的大事记把读者引入文学现场。
美学、文艺学参考书目
[1] ○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把握了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下启叶朗主编的8卷本《中国美学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2] ○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承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等名家余绪,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时代文化背景中,阐发其“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质。有关文论典籍的版本考辨,亦有独到之见。
[3] △ 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一部系统的中国文论范畴学专著。立足于古代诗文、词曲、戏剧、小说,保持了传统文论的丰赡、灵动;复以文论范畴为纽结,条理畅达,对本土化的诗学、美学建设有独到价值。
[4] ○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以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为蓝本,吸收了文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体例、注释等更便于学习。精选本适于教学;进一步研读,可参其四卷本。
[5] ☆ 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中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论专著,以儒家美学为本,兼采道家之长。范文澜注本流播最广,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对之多有补遗。
[6] ☆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针对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流弊,以禅喻诗,直契诗歌艺术的本性,对后人的诗论、诗作有较大影响。郭绍虞之校释最为宏富精审。
[7] ☆ 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反对门庭、獭祭、究理及情景虚实之陋法,而主情景相生、自然之势,以写身历目见的现量真景。融合审美与教化而成的中国古典诗学体系。
[8] ☆ 叶燮:《原诗笺注》,蒋寅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辩,既能穷源究理,亦复考鉴现象。于《文心》、《沧浪》之后,创辟其识,综贯一家。
[9] ☆ 刘熙载:《艺概注稿》,袁津琥校注,中华书局,2009 史、论结合,主张诗文以天地万象而传人之性情;探骊古代文艺、文体,多能片言居要。“概”以指津,非徒概况而已。
[10]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以忠实于现象的个案研究,突破了困扰学界的苏式文论。不只是美学思想史,也呈现了人类心灵历程。功力深厚的首创之作,比之西方著作亦不逊色。可参朱立元《西方美学史》,1-7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 △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毕生探寻人生如何臻于艺境之道,将中国美学阐发为生命安顿之学。在中西文化张力中,实践了中华美学体系的真正建构。
[12] ○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 才思灵动的艺术史杰作,在心灵感悟中复活了沉寂的中国艺术精神;当代思想解放的精神动力之一,以生存美学、自我伦理,解构了令人窒息的阶级政治话语。
[13] ○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钩玄提要、举重若轻,忠实地反映了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面目,且闪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光芒。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4] ○ [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按主题编选西方文论,呈现了不同观点之激疑辩难。编排上略古详今,有裨于展现传统学术的当代进展。
[15] ○ [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当代欧美最通行的美学史教程。论主干,精炼全面;述枝叶,善于点睛。紧扣美学内核,兼顾艺术理论。持论公允,不惟一家之言。
[16] ☆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西方美学的巅峰之作。以先验之思,整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不无晦涩的行文,蕴涵着现代美学的诸多基因:以不竭的生命力,开启了符号论美学、现象学美学、环境美学等诸多新域。
[17] ☆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之作,融合了严格的逻辑思辨与敏锐的艺术感悟。前者有助于弥补中国逻辑理性思维的欠缺;后者使之超越了康德式的抽象哲学,并为艺术哲学立下了不朽标杆。
[18] ☆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编译,三联书店,1986 以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智慧,对抗苏格拉底的理性传统,将西方美学之思从观念论导向了生存论。其人其作一再遭遇误读,谢世百年来,其影响愈发广泛。
[19] ☆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2006 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美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东方智慧,对西方学术的观念论传统构成了强烈冲击;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美学、诗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诸多人文领域。
[20] △ [美]韦勒克:《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里程碑式的文论巨著。自外而内,使文学研究由社会历史回归于艺术文本。以语义学方法,解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体类型和形式因素,对文学研究的若干范畴有合理定位。
[21] △ [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小说美学的扛鼎之作。叙小说技巧、理念之变迁,探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关联;辨析讲述/呈现,甄别声音/视角,对于小说之创作及接受有启示意义。
[22] △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秉承哈佛史学之精义,以“四要素说”总括西方文论的历史进程。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收放自如,若流水行云。
[23] △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叙事学取代小说理论,成了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主要论题。本书对于叙事学理论有经典介绍,对其核心概念亦有明确界定。
[24] △ [美]彼得·基维:《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由最具权威的美学家,将美学的核心问题置于当代视域下,驾轻就熟地呈现了美学话语的复杂谱系及其最新进展。
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1] ○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化出版社,2008 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巨著,西方文化、文学“两希”源头之一,对后世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2] △ 《圣经》,中英对照本(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 此书为西方文化的另一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对人类世界影响最大、最深的书之一,在西方世界中,从文化积淀到文学创作,从国家事务到日常生活,无不闪耀着《圣经》的底色和光芒。
[3] ○ [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以《忏悔录》为起点,法国文学开始了一次“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因为《忏悔录》,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了一面明亮的镜子;也因为《忏悔录》,后来的许多作家才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姿态。
[4] ○ [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此书为杨绛先生在文革时期专心翻译的力作。塞万提斯以游侠骑士作为堂吉诃德自由冒险的角色扮演对象,寄托了人文主义者个人价值探寻的理想。此书为西方文中“追寻”主题的延续,用冒险故事的方式呈现了基督教信仰消退境况下人文主义者想重构人类共同体理想的渴望。
[5]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上下),力冈 袁亚楠译,白春仁校,河北教育出版社。本书为作家全部作品呈现出的大型残酷结构中的微观残酷结构,逐渐加码的残酷场景令人窒息,但在这些残酷的旁边还隐显出羸弱的良善,在邪恶与良善的纠缠中,表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情感爆发出的残酷的戾气。本书也是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的原始出处。
[6] ○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上、中、下),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3。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受中国诗歌影响而创作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也是日本“物哀”传统非常重要的连接点。
[7] ○ [英]拜伦:《唐璜》,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拜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浪漫主义风格体现最为充分之作。
[8] ○ [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作品所呈现的启示意义直到今日依然闪耀着光芒。
[9] ○ [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郝远、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短篇小说巨匠的写作精髓尽显其中。
[10] △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最具神韵的女性之一,浑身充满着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本书的拱形架构成为文学史上广为称道的经典手笔。
[11] △ [俄]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为肖洛霍夫带来无上荣光的作品,也是争论了数十年作者归属的作品。尽展哥萨克人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历史选择的艰辛旅程。
[12] △ [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南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黑色幽默创作的集大成者,反英雄人物在无法逃脱的怪圈中的困兽犹斗。
[13] △ [奥]卡夫卡:《城堡》,赵蓉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展现二十世纪的共同问题:否定了上帝存在的现代人,该如何拯救自己的信仰和未来。
[14] △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神话与现实的交错并生中,展现历史变迁背后的因果循环。
[15] ☆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国内最早的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教材,为后来同类教材编写和出版奠定了基础。
[16] ☆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凤凰出版集团,2006 原书为英文,采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的最初尝试,拉开了东西方文论的对话序幕。
[17] ☆ [美]叶维廉:《比较诗学》,东大图书公司,1983 用文化模子范式进行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力作。
[18] △ [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系统而又分门别类地对十九世纪的文学思潮进行了总括性的梳理。
[19] △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国外汉学家系统阐释中国文学理论的典型教材,透视出他山之石的独特魅力。
[20] 〇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三联书店,1991 文学大师细读文学作品的典范,笔法细腻,生动活泼。
语言学参考书目
一、现代汉语及语言学
[1] △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由传统语音学、普通话语音和实验语音学三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基本上能够自成系统,读者可以通读全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读自己有兴趣的部分。
[2] 〇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现代汉语词义学》修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适用于本科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也可作为报考研究生的参考书。
[3] △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10;《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2007 朱德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先生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论著是科学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经典。
[4] △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系统地讨论了语法研究和语言应用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几乎涉及所有前沿研究方向和热点研究课题。
[5] 〇 全弘茗:《汉字趣谈》,金盾出版社,2009 梳理了174个常见的古文字,介绍其演变脉络,并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从而破译先民造字的根据和意图,再现先民的古代生活画面。
[6] ☆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11 经典著作,主要包括马来民族各部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状况、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总的考察、特殊精神力量的影响:文明、文化和教养、个人和民族协同作用、对语言详尽的考察、语言的形式、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特点、语言的语音系统、内在语言形式、语音与内在语言形式的联系、对语言动作的详细分析、词的孤立、屈折和粘着和以词的统一性的进一步考察等内容。
[7] ☆ [美]塞尔(Searle):《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语言哲学经典之作,是学习语言哲学,语用学的必读之作。全英文。
[8] ☆ 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系统功能理论、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复句与词组等,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
[9] 〇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首先简要地说明方言与方言学的有关知识,然后分章综合论述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并分别论述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和分布、语音特点以及介绍各方言区有代表性的音系。是学习研究现代化汉语方言的基本参考书目。
[10] △ 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 本书应用语音学的一般原理,联系中国语言的具体实际,探讨了语音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11] 〇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本书讨论现代汉字,是著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讲授“现代汉字学”这门课程历年所用的讲稿的全面整理、补充和改写形成的。
[12] ☆ 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收录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汉语中的零限定词》、《意象重构与语义结构表现》、《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式》等七十余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有影响的文章。
[13] 〇 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 本书分“自觉建立时期”、“革新探索时期”、“语法知识大普及时期”、“繁荣发展时期”等部分,对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展望。
[14] 〇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 罗常培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文集,内容涉及对词语的语源和演变的探索,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等。全书共分八章,被视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15] ☆ 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本书精选了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学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著作,并加以介绍,内容包括作者小传、译文节选、评介文章、著作要目等,可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读。
[16] 〇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 此书本来是写了给外国人研究中国话用的,原名《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文名《中国话的文法》)。译本给中国人用,有诸多增减的地方。商务印书馆要出这《汉语口语语法》的时候由语言学专家吕叔湘先生修正。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使用。
[17] 〇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全书共分12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说语辞的梗概、修辞的两大分野、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文体或辞体等。该书可为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中国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种必读的参考书。
[18] △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了著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适当介绍了国外的新理论。
二、古代汉语
[1] ☆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华书局,1991 本书是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的文字,考释其中的部分词语,将校勘与训诂结合,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文献知识,用丰富的材料校正原书中的文字讹误和句读错乱,考辩音训异同,疏通全句,正确反映原意,校释精审,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
[2] △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 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3] 〇 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古汉语中词义的类型和词的语义分类,古汉语中字和词的关系,古汉语中词的同一性问题,古汉语中词的语义成分分析等内容。
[4] △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先介绍古文字学的范围和历史,然后叙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下编着重论述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在古文字学界有广泛影响。书中有不少创造性见解。例如,作者分古文字为殷商系文字、两周系文字(止于春秋末)、六国系文字、秦系文字4系。在讨论古文字演变过程时,不用传统的六书说,改用象形、象意、形声,有学者称之为“三书”说。
[5] △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6] ☆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14 本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广韵》音系)、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
[7] 〇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2005 本书以汉语基本理论为基础,讲述了名词、人称代词、构词法的发展、词序的发展、长句的发展、语气词的发展,以及“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等知识。
[8] 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作者对汉字的源流演变作了实质性的分析研究,突破了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划分四个发展阶段的传统划分法。
[9] ☆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 《甲骨文字学纲要》虽然是一部断代文字学,但接触到了汉字的起源、性质、构成等等各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由于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和全面的排比,对甲骨文字的结构、使用、发展进行了规律性的探索,对汉字学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本字、初文、古今字、假借字、本义等等结合甲骨文字的现实进行了反复考核,所以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摆出了一些新的材料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10] ☆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本书416卷,收录儒家十三部经典以及汉至宋代经学家对十三经的注疏。“十三经”的价值和影响巨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新整理本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11]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 本书是研究“文字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三书说、文字的分化和合并、汉字形音义的关系、汉字整理及汉字简化。
[12] △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本书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对文字的变革,新文字的产生等也作了系统的阐释。
[13] 〇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各个时期的修辞学家为纬,详细论述了各家的修辞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14] △ 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本教程针对诗词的格律,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帮助您更好的理解诗词,甚至可以帮你自己创作诗词!
[15] 〇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 除绪言外,分文字书时代(自秦至隋)、文字学前期时代(唐宋元明)、文字学后期时代(清)、古文字学时期(清末至现在)等4编。讲述文字学的定义及其范围,文字学史的性质及历代文字学的发展变化等。
[16] 〇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各个时期的修辞学家为纬,详细论述了各家的修辞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17]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本书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建立了中国语言学史的科学体系。
语文学科教学论参考书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两部语文课程标准是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有明确表述,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有具体说明。
[2] ○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百年来反映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汇编,完整准确地反映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全貌。
[3] △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在吸收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构想,对思考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相当的启发作用。
[4] ☆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以“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理路探究课程与教学领域。
[5] ○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本书探索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奥秘,运用一些成功的教学实例,论述了实施语文教学艺术的技巧和方法。
[6] ○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997年,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与讨论的人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以及现行语文教材进行了分析论证,就存在的问题、弊端等提出了很多极富建设性的意见。本书为这一时期有关语文教育讨论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辑录。
[7] △ 刘占泉:《汉语言教材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讲述汉语文教材千年沿革,梳理其百年轨迹,评说实验成败,探究众多矛盾,为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提供借鉴。
[8] ○ 朱绍禹、傅永安、刘淼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以义务教育和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地位、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模式和方法等,以文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为重点内容。
[9] ☆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语文课程具有文化性特质,本书旨在从文化视角解读语文教育,立足于语文教育本质的文化学阐释,探讨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共生共变的血肉关系,透析语文教育文化本体的内在逻辑构造与教学实践的文化生成原理。
[10] ○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分为“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正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目的为谋求语文教学的改善。
[11] ○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辑录钱理群先生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性文章、随笔,观点锋锐而新颖,其中不乏精彩论述。
[12] ○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全书分为“课程改革篇”、“专业素养篇”、“文学探究篇”、“名作解读篇”,阐释了语文课程标准,论述了文学素养的内涵,解读了名篇佳作。
[13] ☆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以语文教育各因素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在矛盾运动为理论线索,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内部规律和本质联系。
[14] ○ 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及其联系、影响、协同的基本思想和具体途径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15] ○ 蔡明等主编:《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主要探讨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交往互动活动,用以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
[16] ○ 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阐述了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目标、要求和基本策略,论述了十六种语文教学基本技能,以合格教师的技能标准向师范生提出各方面的训练要求。
[17] △ 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探讨中学生语言教育中的技能训练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
[18] ☆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19] △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对我国古代教育著作中及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有关语文教育的珍贵经验和理论作出了纵深爬梳的历史阐释。
[20] △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总结了语文教育在清末民初独立设科以来的发展历程,勾勒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基本轨迹。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及简要导读
一、通识类(10本)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版。
4、[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与《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史家的功底、哲人的眼光与文人的才气,构成了这部全球通史的基调。
5、[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据说法国的中学生都必读此书,作为中国的大学生,不妨一读。《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无疑,这种思想对新闻专业主义思潮,新闻自由主义理念,乃至对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均有启发。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哈佛名教授专为大学生写的经济学入门教材,深入浅出。
7、陆学艺:《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
9、[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版。
10、[德]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做新闻,不了解社会怎么能行?结合贝克、吉登斯的理论来思考中国社会现状,或许你对转型期的诸多社会问题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这里只提供了十本参考书目,其实,新闻工作者应是“杂家”,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应多了解才行。
二、新闻与传播类(30本)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闻理论教材,由讲课实录整理而来。对新闻学基本概念的分析透彻易懂,颇具启发性。
2、★[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该书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被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
3、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版。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一个刚到中央电视台还把“蒙太奇”当作某个外国人名的人,却创下一系列辉煌的电视新闻业绩。本书讲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对于了解中国新闻改革路径及变迁大有裨益。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版。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斗。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一个里程碑。
5、[美]约翰·霍恩伯格:《西方新闻界的竞争》,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故事性很强的史书,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讲述了西方新闻界很多有趣的故事。
6、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此书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成果的集大成者,在国内属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中国新闻通史著作。
7、[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目前外新史著作、教材多为国别史,该书的特色是“通史”,按报业发展规律编写。另外,李白坚主编《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新闻文学”作为一种新闻与文学交叉文体对待,也较有特色,适合新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阅读。
9、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熔新闻理论与新闻采写于一炉,理论性强但通俗易懂,无论对理解新闻还是对采写报道,均大有启发,对认识当代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与趋势也有颇多精辟之见。
10、方芳、乔申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一是“真”,保持了讲授者的“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加工,没有一点虚话、套话。二是“实”,全部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实实在在,非常真切。三是“细”,细致入微地讲出了本人策划、采访、写作、修改的具体“过程”及其细节。四是“神”,透过对自身新闻实践的叙说,活生生地反映了本人的精神面貌、精神世界。把这几个特色综合起来,其效果是使读者感受到每一篇都令人可信、可学、可敬。
1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
斯诺是第一位冲破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进入中国红色区域的美国记者。作者在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此书堪称新闻史上不朽的经典。
12、★[美]施拉姆等:《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最早的版本翻译为《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将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及其社会政治制度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并对四种理论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似乎成为新闻传播学子的必读书目。
13、[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李斌:《传播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这三本书一起读,对传播学理论以及引入中国的情况做一个全景式扫描与观察。
16、★[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书中精选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大众传播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明晰如画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使庞大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众多传播学论著中,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传播学概论。
17、[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罗杰斯既是发展传播学的奠基人,又是著名的传播史学者。丰富的史料加上传记式的写作,使得本书极具吸引力。对于了解传播学的历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18、★[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美] 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这两本书很难懂。作为学术思想史,前者既没有按编年方式撰写,也没有一条线索,而是对诸多学科在传播学的“对抗与张力”中试图揭示传播学的历史。由此看来,作为法国学者,马特拉夫妇一点也不“保守”。后者堪称一本奇书,其天马行空的思维会让你唏嘘不已。立志报考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学子,耐着性子读一读,或许能为您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许,您还会发现:传播学史“还是一块处女地,一切还有待开创”。
20、★[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这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尽管学者认为麦克卢汉这种建立的“思辨”之上的理论不太严谨。但无论如何,此书对理解媒介打开了一种思路,提供了一种路径。
21、[美]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警世之作,一方面,它让那些在民主事业中无所事事之人蒙羞,另一方面,它激励着那些正跃跃欲试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媒介体系的人们,在他们心目中,这种体系反映的是全部重要的非商业价值,它们是建设一个正义社会之必需。
2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人的本质与精神交往,交往媒介,交往革命,交往形态,交往政策,交往心理,工人的精神交往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23、[法] 布尔迪尼:《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版。
这本书很好读,是布尔迪尼在法兰西学院两堂电视公开课的讲稿。课一剖析了影响电视的隐形媒介审查行为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这些假象背后的某些运作秘密。课二揭示了统治新闻场域的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即对商业需求的蛊惑性服从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这些场域不仅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场域,甚至包括法律和科学场域。
24、[美] 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对电视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思想深刻却简单易懂,结合作者的《童年的消逝》一起看,会别有一番风味。
25、★[法] 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一部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专著,一部传播界人士的必读书。在书中,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维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
26、★[法 ]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此书被称之为“当代资本论”。德波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人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因此,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结合德波的《景观社会评论》一书来看,醍醐灌顶。
27、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该书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媒介文化研究很有帮助。可结合蒋晓丽、石磊的《传媒与文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来读。
2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趣味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
29、阿瑟·伯格:《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大众传播理论另类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这其实是一本小说,且十分荒诞。出版社给于的简介是:“只要花十来块钱买一本书,再享受两个小时的轻松阅读,你就可以了解现代大众传播理论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学术界的种种腐败的荒谬,也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暴露无遗;学术会议的哗众取宠、学术出版物的苟且草率、学者的同行嫉妒和争名夺利……笼罩在学术权威身上的神圣光环被无情地剥去。”娱乐中携带批判,荒诞里夹杂反思,值得一读。
30、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这不是人类终结的预言,是作者用浪漫化的笔触,将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界原生之物进行对照,看后可放下对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恐慌。看看作者在1995年预言的20年后互联网的发展,会对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技术对人类传受信息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网络传播和新媒体(5本)
1、[美]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2、[美] 罗斯扎克:《信息崇拜》,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以上两本书,再结合任意一本新媒体教材,对媒介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做一番思考。
3、★[英] 柯兰、芬顿、费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美] 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这两本对比读,都是2014年的新书。前者试图解构互联网的各种神话,也对反思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大有裨益。而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在《知识的边界》里,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5、[英]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大数据时代真的来了。数据的采集与挖掘将会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一本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很有必要读一读。
四、其他传播学(10本)
有意从事传播学相关分支研究的学子,可选择性阅读以下书目:
1、★[美]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人际传播研究的必读之书。
2、[美]爱得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这两本是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著作。前者被誉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后者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最深刻、最有见解的著作。
4、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大众传播社会学是研究大众传播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5、★[美]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版。
6、宋昭勋:《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7、★[加]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作为国内符号学研究的大师,赵老师在书中对基本概念的解释非常清楚,逻辑缜密,犹如当面授课。
9、★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就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当今环境议题进行关注。国外对环境传播的研究已成气候,而国内还相当薄弱。本书为国内极少数环境传播著作之一,理论性较强,但议题鲜活。可结合郭小平的《环境传播——话语变迁风险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一书来读,对环境传播做一个概述性的了解。
10、★[比]瑟韦斯、[泰]玛丽考:《发展传播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五、学术期刊(10类)
1、新闻与传播研究
2、国际新闻界
3、新闻大学
4、现代传播
5、当代传播
6、新闻记者
7、中国电视
8、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9、新华文摘
1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分为四大类:播音专业书籍、新闻传播类书籍、广电艺术书籍、延伸拓展阅读共60本。
一、播音专业书籍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该书以有稿播音创作为主要内容,论述了播音语言特点,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稿件的准备,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和表达方法,以及播音表达规律等问题,这是一本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的理论著作,对于无稿播音创作也有参考价值。
[2]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该书是中国播音学奠基的经典之作,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创作,它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中国播音学》的问世,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是播音学理论奠基之作。这本书是一个台阶,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必须踏着这个台阶走上去的。
[3]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朗读学的任务是明确的,该书从如何解决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基本问题给朗读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再创作达到表情明意、言志传神的目的,同时,为听者由有声语言中获得情操陶冶、知识积累和美感享受提供某种标尺,从而使朗读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4]徐恒:《播音发声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播音发声学是汉语普通话播音专业的专业基础,目的是使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掌握播音发声的理论,懂得练习方法的根据,以利于播音发声实践。 播音发声是语言发声的一种,它的理论涉及到语言学、汉语普通话语音,以及发声的物理、心理机制和生理活动诸方面。
5]吴洪林:《主持艺术》,三联文化出版社,全书共五编,从主持理念着手,循序探讨素质修养、创作道路、言语组织、空间处理等各方面,构成主持人培养的完备体系。作为一部专业严谨的论著,《主持艺术》并不枯燥,可以说相当好看。好看之一在于书中的文字极富个性,运用口语化、排比式的语言。
[6]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本书立足于节目主持功能语境,着眼于主持人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主持人语言的运用特点,尝试着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有实际效暖和的自我训练、互相训练的途径。本着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功能的需要,作者在思维方式上,重点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类比思维”“应变思维”的综合论述。
[7]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本书结合中外主持人丰富的语言实践,对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作了整体审视与方方面面的剖析,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展开: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规则,复现与再现,语言环境;主持人的话语状态与话语方式;主持人的节目分类与言语表现;主持人采访的话语形态;主持人的心态语与体态语;节目主持与音画语艺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都做了深入探讨。
[8]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本书以史为纲,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轨迹,展示中外著名节目主持人创造性开拓与实践,评述其成功经验与时代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多角度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属性、角色冲突、角色行为特征;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能力结构、文化品格、专业精神;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和主持状态,并侧重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方式、修辞策略、语用智慧,揭示节目主持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本书在充分肯定我国26年来主持人理论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对几个争议性论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匡正了某些错误观点,并对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创新和时代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视角的剖析。
[9]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立足于现代语言学和当代传播学对人类语言符号的认知,以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学术的眼光,重新梳理了关于传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学术成果,探讨了许多新的传播语言学课题,构筑了新的传播语言学研究框架,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新的视角与风貌。
[10]中央戏剧学院台词教研室:《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文化艺术出版社,该书是文化部艺术教育大系经典教材,由中央戏剧学院台词研究室根据教师多年论文与课堂讲义汇编而成。该书系统的论述了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与表达技巧,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艺术语言表达的学习和训练由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11]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作者结合研究与教学实践,以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为基础理论武器,将主持人及其传播活动置于传播学视域,从理论结合实际的层面上深入剖析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因而,对于渴望成为主持人的专业学生,该书可以为他们都将提供有益的理论营养。
[12]王克瑞,杜丽华:《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该书非常系统与科学,本书编写过程中,力图将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每个语音点的绕口令练习前面,简明地阐释了每个语音点的绕口令练习前面,简明地阐释了每个语音点的理论要点、发声要领,并给出了练习提示,供学员在练习中可以不断反复揣摩。
[13]白龙:《 播音发声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播音发声技巧》内容包括了播音发声学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如播音用声、播音语音、播音吐字等,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声技巧是播音员、主持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改进声音素质,提高发声技巧,使语言更富感染力,同时给受众以美感也是播音发声技巧所要达到的目的。
[14]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15]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观点的充实,如对主持人话语空间及话语权的阐述,内容的增补,如扩充新闻主持人现场报道的篇幅,“节目主持艺术概说”及“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艺术”增至三章,“社教类节目主持艺术”“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艺术”的篇幅也有所增加。
[16]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影视配音艺术》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出版的图书,该书翔实介绍、分析了传播学中影视传播分支下的影视配音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创作技巧,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走进缤纷而隽永的配音艺术世界。
[17]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全书分为即兴语流、即兴成篇、即兴修辞、即兴描述、即兴解说、即兴评述、即兴听悟、即兴语智、即兴播讲、即兴访谈、即兴主持、即兴幽默等12个单元,将即兴口语的技能要素科学分解,遵循分进合击、循序渐进的技能习得规律,精心设计了48个训练课目,训练目标明确,语用理念新颖,以例引路,以趣激练,配有训练提示和解题参考,与主持人的口语实践紧密联系,适宜大专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也适用于在职主持人的业务培训。
[18]罗莉:《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是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理论教材,重在指导电视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形象造型等方面的实践,该书是广院专家、学者多年来教学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本书分为电视播音;电视节目主持艺术以及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整体形象造型三编。内容包括电视新闻播音、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电视节目主持艺术概说等十一章。
[19]罗莉:《文艺作品演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探究了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从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入手,详细阐述如何分析、理解和演播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文艺作品。
[20]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应天常副教授是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他长期从事汉语口语和媒介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我有幸在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几次听他讲授“教师口语”,他的口语表达才能也令我钦佩。近几年来,他致力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研究, 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对主持人语言运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并提出了一些深刻有益的见解,终于写出了《节目主持语用学》
[21]陈亮:《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播音主持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中教学双方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运用于对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的把握,运用于教学、学习和训练的一门新学科,是播音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和美学等学科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
[22]魏南江:《节目主持艺术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主要论述了节目主持艺术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方法以及科学性质。第一章着重对大陆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二、三两章揭示了节目主持交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这是全书理论研究的“纲”;第四、五、六章的主持人节目分类以及节目主持的特点、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表达,又是全书技术操作的“纲”。在双纲的统领下,第七、八、九、十章才能自如地表述新闻、谈话、娱乐及对象性节目的流变、主持艺术和应该规避的误区。最后的十一章,以著名主持人为个案,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主持人风格形成的原因、阶段和途径。
[23]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本书以史为纲,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轨迹,展示中外著名节目主持人创造性开拓与实践,评述其成功经验与时代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多角度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属性、角色冲突、角色行为特征;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能力结构、文化品格、专业精神;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和主持状态,并侧重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方式、修辞策略、语用智慧,揭示节目主持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本书在充分肯定我国26年来主持人理论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对几个争议性论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匡正了某些错误观点,并对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创新和时代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视角的剖析。
[24]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本书阐释了播音创作主体心理和受众接受心理的呼应及各自的心理过程、心理变化及其规律,使播音员、主持人由单一的业务素质训练扩大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训练,从而可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训练质量。
[25]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探讨的影视声音造型是指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存在,是与画面共同构筑影视空间和影视形象的一种艺术形态,要讨论的是:声音造型的表现力给电影电视带来了什么和可以带来什么;而影视录音则是完成声音制作的创作过程,要讨论的是:如何完成以及更好地完成声音在影视中的艺术存在。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才是解读《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的根本钥匙。
二、新闻传播类书籍
[26][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传播学概论》共分十三章,可以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27][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特点是研究成果的模式化,从而对事物的内在机制和相互联系作出直观而简洁的描述。传播学素以图象模式见长,堪与经济学的数学模式相媲美。当你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的倡导人丹尼斯?温德尔,在本书中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明晰如画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使庞大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人们面前一目了然。在当今卷帙浩繁的传播学论著中,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传播学概论。
[28][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传播理论》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合著的传播学著作,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
[29]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本书对在传播学界流行的几句他们的话,核对了原著文字;对他们使用的几个主要的传播术语,进行了随机核对,从中又有一些新发现。1995年以后,《全集》中文第二版着手出版,进度较慢,只出版了十几卷(计划60卷)。本书除了马克思1843年以前的论著采用这个版本的第1、3卷外,其他的引文尚只能使用第一版。
[30]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作者结合研究与教学实践,以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为基础理论武器,将主持人及其传播活动置于传播学视域,从理论结合实际的层面上深入剖析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因而,这本书既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主持人传播的普通读物,亦可作为主持人传播的理论教材,无论是对已身为主持人者,还是渴望成为主持人的梦想者,都将提供有益的理论营养。
[31]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新华出版社。本书系统探讨了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关系。包括心理学在传播研究中地位的演变,心理学在传播研究中的作用,传播心理学这一类研究的特征、性质、问题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本书对那些对大众传播中的心理现象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关心媒介教育问题的读者,或许能有所帮助。
[32]程之行:《新闻传播史》,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新闻传播史,从含义上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和思考。其中,前者可称为新闻传播史本体,后者可称为新闻传播史认识。就本体而言,新闻传播史是客观的、外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的;就认识而言,新闻传播史是主观的、内在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只取决于人们眼下的所知所识,所思所成。
[33]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知识性、前瞻性和通用性,是编写这套教材的共同要求。而其中每一种,又各具特色,在框架设计、材料运用、观点论述以及行文风格等诸方面各有鲜明的个性。执笔者把编写教材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研究学问、从事创作的过程,以自己的体验与成果为基础,认真参照同类教材与论著,力求使这套教材的每一种都能反映当代中国新闻教学与研究应有的水平。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套新闻学教材,也是一套新闻学专著。本书是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之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
[3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是李良荣教授于2011年作出重大修订后的版本,也是该书的最新版本。此次所做的修改,是鉴于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以及日益扩大的影响。第四版所做修订是围绕着互联网发展及其对传媒业产生的影响展开,同时也有其他方面的补充。
[3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1925年夏至1926年6月完稿于上海。192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该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6]刘智:《新闻文化与符号》,科学出版社。本书主要探讨符号在新闻、文化、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传播机制及其性质。内容包括:符号界说、符号理论、新闻学研究与符号、作为新闻学研究工具的符号、引入新闻本体阐释的符号、充当新闻学逻辑起点的符号等。
[37]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学导论》(修订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新闻学导论》(修订版)是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新闻活动,新闻,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当代世界传媒业,新闻媒体的性质等。
[38]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心理学概论》是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教材。主要阐述新闻心理学的由来、发展及影响,受众新闻心理接受与反应及新闻活动中心理活动的作用等专业内容,帮助更好认识与学习新闻心理学。也是新闻从业人员与新闻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39]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自1977年出版以来,本书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随课堂与媒体变化时时增补修订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本书完备提供了新闻学学生成为职业新闻从业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从事各种媒体工作必需的技术;从事正确而含有信息的报道与写作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指导新闻实践的价值观。在内容安排上,作者首先为学生描画了记者的工作状态,然后介绍了新闻报道的结构要素以及写作技巧,接着强调了写作优秀报道需要遵守的原则,最后描述了七个新闻条线的具体状况以及新闻报道会面临的社会层面问题,即新闻事业道德问题。
[40]高钢著:《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高钢在“后记”中写道:“新闻是一个让人兴奋,让人激动的职业,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都需要真正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理念原则,而且需要掌握新闻报道的操作方法。
三、广电艺术书籍
[41][英]阿伯克龙比著:《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电视与社会》该书探讨了电视文本的结构以及这一文本的制作和消费方式。第一部分是关于电视节目喻为文本的分析,涉及诸如电视的写实性、叙述性、类型、意识形态,电视节目和家庭的特色,以及肥皂剧和新闻的性质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电视的制作问题。
[42]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南京大学出版社。《关于电视》是系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该课脉络清晰,对学界所取得的有关电视的研究成果做了综合评介。
[4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电视艺术的学术论著。它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电视艺术的理论。结合我国电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实际,对电视艺术给予了科学的界定和分类;对电视艺术的语言、思维和审美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电视文学、电视戏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节目等艺术样式的艺术特征、创作特色、发展规律、历史走向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电视艺术园地里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论述和剖析。本书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故而无论是对电视艺术的理论研究,还是电视艺术和创作,均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44]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土文化,使之焕发出更为灿烂的生机。该书旨在以中国美学为支点,观照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建立中国影视美学系作出努力。
[45]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这部《简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述1923--1949年间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专著。其中包括无线电传入中国和早期的广播电台、抗战前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上)、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下)、抗战胜利后的广播事业等内容。而且本书的附录中收入了旧中国广播和解放区广播的有关文件、文章和资料,以供阅读参考。
[46]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述了艺术同广播、电视结合之后形成的一种节目形态——广播电视文艺。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学的一个分支,广播电视文艺学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内容涵盖广播电视文艺史、广播电视文艺的本体、本源以及广播电视文艺的传播系统的研究。
[47]何志武、石永军:《电视新闻采写》,武汉大学出版社。《电视新闻采写》一书紧紧抓住电视的媒介特性,在遵循新闻采写的共性规律基础上,尤其强调电视新闻采写的个性要求。《电视新闻采写》把电视新闻采写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将电视新闻采写过程——从新闻线索的寻找与判断、采访的前期策划到具体采访方式的选取、电视新闻的写作——分阶段进行论述;同时,《电视新闻采写》兼顾电视新闻体裁和采写方式的类型特征,将电视新闻采写的相关内容——现场观察、访问、隐性采访及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评论类新闻等——分门别类地予以阐释。
[48]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这是一部主要以中国电视批评实践为依据,论述电视批评性质、作用、方法等基本规律的学术专著。全书从研究电视批评的性质、作用入手,考察了中国电视批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通过梳理西方电视批评主要流派及研究状况,探究了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思想资源;在对电视批评学这一学科的理念阐释的基础上,探寻了电视批评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及电视批评者的主体意识。适用于电视理论工作者、电视创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四、延伸拓展阅读
[4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该书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应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精湛的理论分析、丰富的资料和文采斐然的文字,三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50]牛宏宝:《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美的本质,美感论,美的形态论,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等。
[5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52]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书中所选作家多为文学史上有影响者,所选作品也多为作家代表作。题材上诗、文、赋、词、戏曲、小说等各体兼备,时间上从先秦直到清代末年,对增加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文学积累很有帮助。
[53]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系统全面分析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迁;全面阐述中国阶级阶层的利益整合机制;深入探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化解机制;系统分析社会分层和社会公正秩序的稳定机制;忠实记载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和巨大变迁过程。本书适合于社会学学者,社会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社会专业师生,社会问题关注者。
[54]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55]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 该书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此书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56]于是之:《情泉》,商务印书馆, 于是之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话剧演员、艺术大家,他经典的散文随笔,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验,坚贞的文化守望。或深情回忆往事,或谈演戏中的困惑与突破,或叙师友对其砥砺之谊。其语言平实质朴,但每篇质朴的文字中都流露着于是之的深情与真挚,让人真切感受艺术大家情怀。
[57]白岩松:《痛并快乐着》,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为中国最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人代表,白岩松的一言一行始终受到广泛而高度的关注,新版《痛并快乐着》真实地还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岩松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他进入社会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与勤奋实践,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的变迁。
[58]敬一丹:《当我遇到你》,长江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回顾自己在央视“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一丹话题”等的历程,这个历程也是见证中国百姓共同关心的重大事件的历程。本书还包括敬一丹在全国各地采访做节目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叙述了遇到各层面百姓、央视共事的工作伙伴等经历,故事真实生动,思考和感受刻骨铭心。
[59]杨澜:《一问一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 资深媒体人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详细讲述了杨澜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杨澜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访问与交流;以及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60]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附件2:
“过程参与类”学分积分办法
项目 |
活动内容 |
积分办法 |
学分 |
修读时间 |
修读要求 |
“3+x”综合能力培养 |
详见附件4 |
每期或每学年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相关项目测试,评分综合结果为此项目的成绩和绩点 |
2 |
一、二学年 |
详见附件4 |
附件3: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3+x”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实施办法
为实现学校 “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我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进一步整合课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特制订我院学生“3+x”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实施办法。
一、 培养内容
(一) 各专业学生基础综合能力“3”
1. 语言表达能力:含普通话、朗诵、演讲等能力
2. 写作能力:含各类公文、工作文案、文学作品等写作能力
3. 组织协调能力:含岗位适应、活动组织、人际协调等能力
(二) 学生专业综合能力“X”
1.师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三笔字、讲说课、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个人特长。
2.非师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
(1)新闻专业:活动策划、钢笔字、创新创业、个人特长
(2)文秘专业:活动策划、职业礼仪、创新创业、个人特长
(3)播主专业:活动策划、创新创业、个人特长
二、 培养训练方式
(一)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 每天一晨读: 普通话未达标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晨读,达标后自行选择参加;
2. 每期一展示:每名学生均要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朗诵比赛;
3. 每年一测试:每名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测试。
(二) 写作能力训练
1. 每周一练:根据教学安排或学期制定的周练计划每周完成一篇写作练习;
2. 每期一赛:大一至大三每学期参加一次写作类竞赛。
(三) 组织协调能力训练
1. 大学期间在各类学生干部的岗位上锻炼至少一学期;
2. 大学期间参与组织一次学生竞赛或活动;
3. 大学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实践锻炼。
(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A:师范类学生
1. 三笔字:每天一练、每期一测;
2. 讲说课:大三参加相关比赛;
3. 班主任工作:实践锻炼、大三参加相关比赛;
4. 课件制作:大三参加相关比赛;
5. 个人特长:大学期间参加一次特长展示。
B:非师范类学生
1. 各专业技能:每年参加一次专业技能比赛;
2. 新闻专业钢笔字:每天一练、每期一测;
3. 活动策划:每期完成一项活动策划案,每年参加一次创意策划类的比赛;
4. 职业礼仪:每年参加一次专项培训;
5. 个人特长:大学期间参加一次特长展示。
三、 培养训练要求及考核方式
1. 培养内容中涉及的每日训练项目由班级督导,学生自行完成; 涉及的每周训练项目由班主任或学生助理检查完成;涉及的每期或每学年的测试项目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测试评分,评分综合结果为此项目的成绩和绩点。
2. 培养中涉及的竞赛、展示等由学院组织校、院级学科竞赛项目实施,取得成果按“成果获得类”予以认定学分。
3. 各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成绩作为各年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的过程类学分,完成以上项目即可得到相应学分,并按完成效果评定学分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