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酸枣工作室聆听何开四“读书与创作”讲座
3月22下午14时30分,野酸枣工作室部分成员随李康云教授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乐山分公司聆听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原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先生的“读书与创作”讲座。到场的还有乐山市图书馆馆长、沫若书院副院长李军利等文学界名流,在沫若书院研究员蒋渝先生讲过开场白后,何开四先生从六个方面为听众讲解了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以及读书与创作的关系。
何开四先生的讲座开篇讲到读书对于个人发展和治国兴邦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乎于人才是否充沛,而读书则是培养人才的不二法门。读书乃出其兴趣,立其理想,成其信仰。那该如何读书呢?他推荐了笛卡尔的《方法论》一书来鼓励听众训练思维方式,提高读书效率。
第一个方面,他讲到读书习惯和当今的变异。他表示,电子书等科技书籍与纸质书籍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应该并存、共同发展。第二个方面,先生谈及读书的泛读与精读。两者并无优劣之分,泛读代表的是“文理兼学”,即知识谱系要完整、储备要全面:精读代表的则是经典书籍的阅读要做到必勤必细。就像培根所说:“书有供人尝食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嚼食与消化者。”
先生谈到的第三个方面是鼓励学生读字典、辞书。人借助于词汇来思维。词汇不仅是文章的基础,往深处说,词汇的多少决定了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字(辞)典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如汉语词汇中成语的出处等,可以说,字(辞)典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讲座的第四个方面,他讲到读书与做索引,古之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简单地说,就是读书要做好记录。
第五个方面,先生讲到读书要“取乎其上”。首先是读书要读经典著作。先生为听众推荐了四本书籍:《易经》《金刚经》《塔木德》以及《管锥编》,并从辩证法、超越思想等思路为听众略微解释了《金刚经》名句。其次,他为大家讲授了他的“一本书主义”,即选择一本好书,作为一生追求的航标。第六个方面,先生谈到了读书与创作的关系:读书以致用,即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靠的是书本知识的整合和书本知识的实践,如此才能做到“对既有知识的整合,并创造出新的东西”。
讲座末了的提问环节,李康云教授向何开四先生提出了“四川文学的优点、缺点以及出路?”的问题。先生答道:四川人才丰沛、历史资源丰富,其散文和长篇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占据重要比重。但同时,四川文学有着乡土文学未能真正传承乡土文化传统、对自身传统认识不够以及对外界文化吸纳的力度不够的缺憾。发现缺点即成长,“川军文学”若能查漏补缺,必定能在未来的文学界绽放更璀璨的光彩。先生应康云教授之请,略为点评了阿来、龚学敏和蒋蓝三位作家。他讲到,阿来作为最接近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对康巴历史、习俗、生活甚至植物的深厚阅历,这是他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优势。龚学敏在文学上大胆的创作,使其形成了自身的语言风格。蒋蓝的写作风格则是在四川历史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史诗结合,独居特色。而后蒋渝向何开四先生提出了“沫若书院未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何开四先生答道:首先,沫若书院要带动乐山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其次,书院自身要出好成绩。最后,李军利向何开四先生提出“‘乐山文化’概念该如何解释”的问题。先生回答道:乐山文化有两点优势:第一是对文学文化的重视;第二是乐山人有男人的血性。
提问结束后,李康云教授应邀为听众朗诵了何开四的《乐山赋》,在教授浑厚响亮的嗓音中,听众们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的骄傲。
会后,李康云教授携野酸枣工作室部分成员与何开四先生合影留念。
(魏林丘撰稿 李康云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