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作嫁衣”
——访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编审周田青
2
月
18
日
这天,成都下了场雨,天气又有点转冷,冒着雨,带着忐忑的心情,我和同学来到四川出版社大厦,准备采访周田青师兄。周田青师兄是1977年就读于乐山师专,是我校的首届毕业生。如今他供职于四川报业集团巴蜀书社,任文学编审。
一见到我们,周田青师兄就主动与我们交谈起来,问我们学校的近况。我们简单地向他介绍了一下学校的情况,便问他,过了这么多年,对学校还有什么印象。他略微沉思了一下,说“很深”。之后他缓缓地回忆到,他们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学校并不在现在这个地址,是在乐山市的北阳坝,和一个中学共用一个校舍。第一年首次招生办学,仅两个班,一个班是中文专业,一个班是数学专业,根本谈不上系不系的问题。大概到了1979年下半年学校才搬到了现在的地址。周田青师兄很关心以前恩师的情况,时不时地问我们,是否认识某某老师。当得到我们不确定的回答时,他脸上难掩失望的神色。
当问到他读书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时,他答到,当时学校条件艰苦,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很薄弱,那个时候他们学习用的资料都是自己手抄的,学校大部分老师是从中学里抽调上来的优秀教师,他们都很负责,一心想要教导好学生。他清楚的记得,
康绳法
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到他家中,一个一个背诵古代诗文的事。
他毕业后最早在乐山某中学教了三年的书,然后才考取了研究生,他最早想报考新闻专业研究生,但那个时候新闻专业在全国都很少,所以这个愿望就没有实现,最后他报考的是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就来到巴蜀书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如今晋升为编审(教授级)。谈到对自己现在工作的看法,他对我们说,编辑、出版工作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这是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的。这么多年,自己虽然也写了几本书,但主要是编书。当然,其中也有无限的乐趣,当你将精辟深邃的著述经你手而面世时,当你将浩瀚书海中的绝世佳本重新出版时,当你发现学术界的新秀将其著作推荐出来时,那份喜悦与成就感,也不亚于自己的著作问世。
当我们问到工作和读书,哪个更加困难时,他答到:“读书难!”他以当年自己学习的艰苦条件为例子,当时资料少,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阅览室。他记忆最深的是,学唐诗的资料是一位同学的唐诗三百首,虽然只有三百首但却异常珍贵,这位同学从中文专业转到数学专业了,便把这本书留给了他。他最早接触的唐诗都是那本书上的。但是他仍然觉得那是一段很珍贵的经验,那时候对自己所学的充满了兴趣,经常自己探索学习,中午也从来不休息。
周田青师兄告诉我们,他最大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就是:做人要有一个目标,要主动学习,不能只接受老师课堂所讲的东西。主动学习讲究目标,要探索书本以外的东西,虽然探索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前方的路,但对自己所做的有信心,有兴趣,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看见有一条路是通向自己的目标的。他接着说,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学生却没有了以前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很多人都满足于仅仅是拿一张毕业证书,这样是完全不行的,在大学不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生应该有主动意识,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东西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去探索的愿望,才会主动在课堂以外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效果。
周田青师兄还告诉我们,他一直都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学校20周年校庆的时候还回过学校探望老师,而且他也多次从学校大门经过,虽然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走进学校,但是他还是可以感受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是学校30年的校庆,他用朴质简单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他对学校的祝福,如今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他祝学校办学越来越好,可以将乐山师范学院这个招牌打响打亮,希望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希望学生
能和
老师一起,共创乐山师范学院的辉煌!
采访最后,我们邀请周田青师兄参加学校的30年校庆,他欣然应许,表示只要和工作安排没有冲突,一定会参加。这次采访虽然有些仓促、简短,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我们学校第一代毕业生那份对学校深情的怀念之情。
(06级新闻2班 刘黎 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