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文系的学弟学妹
罗志君
俗语说“三十而立”,母校建校伊始的“八十条枪”(仅有两个班,近八十人),弹指间腾达为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的万人大学,真是嘉州大地上一道宏伟壮观之景。
可喜可贺之至!
三十年来,从这里升起一颗颗的政坛之星,走出了一批批科研学术才俊,更多的是秉承母校遗风成为教坛中坚。与他们相比,我微不足道,可谓是庸庸碌碌,虚掷三十大好年华。因此,我没有什么成功之经验,唯有失败之教训。倘若这点道出能裨益于学弟学妹,则吾深感幸矣。
一.量身定位,术列专攻
三十年前,我如你们这般年纪跨入院门,面对祖国百废待举之大好形势,也是豪情万丈,雄心壮志,大做特做文学家之梦,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当教师。于是乎我完全沉溺于文学之精深,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就泡在图书馆里。那些书籍奇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凡是学校订的文学刊物,我都看完了,而且重要的还是要做笔记。
或许是我的苦功获得了我尊敬的李老师的认可。在我大二的时候,李老师鼓励我在巴金的研究上下功夫,特别是巴金的早期创作的研究。李老师还把他收集的这方面的资料借给我使用。可惜我愚笨,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到毕业了也没拿出一点成果。尽管这样,李老师还是没有嫌弃我,在我们毕业分配工作时,他还为我竭力活动,不料我被分配到边远的民族地区任教。
临别之济,李老师告诫我:受条件限制,你不可能继续研读了,但可走创作之路,或许更能成功。现在想来,那实际上是老师对我善意的安慰。而我却自不量力硬要朝那方面不懈努力,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就这样,三十年来,我端着教师的饭碗,却做着作家的大梦,始终在两者之间徘徊。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根本没有为教师时准备好一切。对教育之道知之甚微,所以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更不要说是教育家了。到如今既没有摘到西瓜,即使是芝麻也没有捡到一粒,方才有悟到,吾之所以失败,就在于缺乏正确的定位和用心不专。
师院学生,客观上讲大多数将来都要立足三尺讲台,所以当我们走进师院大门那天起,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定好位,应该多从未来从教的角度,认真学习,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扎下坚实的基础。既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动态,还要博览古今中外教育群书,强化教师的基础素质。
总之,当你在踏上讲台之前,已准备好作为教师的一切,则将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二.基础教育,海阔天空
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只有站在教育家的高度才有前途,而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样可以立身扬名。从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已走出了无数的“魏书生,李镇西”。前不久李镇西给温总理一封信,总理亲笔批示下发学习,一时轰动教坛,巴蜀大地引以为傲。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你们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新课标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而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因此,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组织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力和技艺。今天的基础教育课堂早已非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可比!
总之,基础教育前途光明,请你们以我为鉴,量身定位,专心学习,把握现在,扎稳根基。走上讲台,一飞冲天。引甘泉浇祖国花朵,倾热血铸满园桃李。
编者注:罗志君,男,中文1977级校友,现为峨边东风木材厂子弟校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