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让他演绎一段缤纷人生
——访我校79级中文系校友徐伟
他看起来是那样的质朴、平实;了解后,才发现他的生活就象奔腾之水跌宕。命运给了他无数的坎坷,他却用激情将这曲折谱上了欢快的旋律,从而演绎出一段缤纷的人生……
他就是徐伟——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无论是莘莘学子,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或是鞠躬尽瘁的公仆,这一路走来,他都热情洋溢地面对着多样的生活。不管岗位如何变更,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他总忘不了忙里偷闲,与一个个从未谋面的智者交心,向一位位不曾相识的良师讨教,以从中获取新知,拓宽视野,寻求慰安,积蓄力量。他说,师院最早几届的毕业生,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十年动乱”这段漫长的知识荒漠。淌过荒漠,总觉得一切都是多么来之不易,一切都该倍加珍惜。这也许是他淌过“知识荒漠”后,最深刻的感受吧。我们且不论“荒漠”之恐怖有几何,就他本人来说,最害怕的莫过于迷失生活的方向。
看着他用文字积攒下来那些过往的生活,准确的说是他曾经走过的生命历程,我由衷地感慨:是什么让他在面临变幻无常的生活风雨时依然坦然无畏?又是什么让他把诸多社会角色诠释得如此多彩?翻开他的《回望集》,我终于不再追问。因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正是他那段行将随风而逝的激情岁月……
艰辛求学路 文学累硕果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少年徐伟正向着生命的长河迎风而上的时候,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便扑面而来。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一切理想与抱负随之泡沫般破灭。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他便不得不告别美好的校园生活,踏上了艰辛的谋生之路:零工、知青、炊事员、中医学徒……不谙世事的他,过早捧读起“生活”这本沉重的“无字之书”。他说,那段漫长的知识荒漠,充斥着太多的迷茫与无助。每当路过昔日熟悉的校园,每当校园传来朗朗的书声,总会牵出他依恋的目光,总会勾起他不尽的怀想。“此时,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羡慕,什么叫渴望,什么叫珍惜……”
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凭着一股“悬梁刺股,焚香夜读”的拼命劲,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中医学徒,跌跌撞撞的走进了古嘉州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当时叫“乐山师专”)。整日作着“学者梦”的他,拿起稚拙的笔,开始了在文学艺术殿堂的蹒跚学步。稍后,求知欲望的不断驱使,已为人父之年又考入省城一所师范院校,开始了一段新的求学生涯。他回忆:那时,每学期系上均要承办一两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校园因此不乏大家云集,系上也就借机举办起各类讲习班。近水楼台,中文系的学子们,于是有幸聆听马良春、钱理群、林非、叶子铭、徐中玉、黄修己、孙玉石、杨明照等学术界名流的谆谆教诲。一时间,民主、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弥漫于青春的校园。“水深河寂静,博学人谦逊。”大师们深邃的思想,敏锐的视觉,睿智的谈吐,儒雅的举止,谦谦的风度,濡染、浸润着莘莘学子。于是,那个身处变革的年代他对于文学的思考和探索也结出了累累果实:《从于连形象的“褒贬毁誉”看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异》、《发“怀古”先声 引出“大江东去”》、《“庸俗社会学”文化溯源》等运用比较文学、文化学之类的研究方法形成的若干文论相继发表,并被收入国家一级核心学术期刊。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没有停止在文学园地的耕耘。《走进须和田》、《书房漫笔》之类的散文、随笔一一问世。然而他把这些看成是生活有了相对的宁静,抑或某种人生际遇的启迪而激发的“旧趣重
拾”
。是啊,又有几个人能够在几十年后还激情不减呢?
殷殷“学者梦” 浓浓教师情
走出校园后,徐伟先是在家乡一所县中学执教,从初中一直到高中。这是一所推崇“升学率”的重点中学。在年复一年的“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教师们紧张而按部就班的循环着既定的思维。教育的终极目的,也于年复一年的应试模式中不知不觉的异化了。也许是学生时代的学者情结“作祟”,他们这样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开始不仅仅满足于这种机械的重复早已完成的思维。伴随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思维的火花始终不曾熄灭,探索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止,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始终被视为毕生的追求。从教数载的他,曾多次承担起讲授大型教学观摩课的任务,曾先后承担起“高一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研究”等省、市重点教研课题。《校园文化论》、《并非杞人忧天》等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便是在为人师表的那段日子,他努力向“学者型”目标迈进的种种尝试。
自我完善时时记 公仆民心紧紧依
时至80年代末,“学者梦”未成的他,生命的长河却拐了个弯,走上了而今的公仆之路。先由教育行政管理,而党委宣传工作,而政务调研工作,而区县党政领导工作,而政府无线电管理工作……其间,从事政务调研工作和区县党政领导工作达十年。特别是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祖国大地,处处春意盎然,处处奏响“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作为领导“参谋”、“助手”的政务调研工作者,还是后来作为肩负“致富一方”之责的区县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置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面对复杂交织的各种矛盾,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徐伟深知自身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顺应时代潮流,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又开始了历时三年的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学习。他说那些时日,尽管生活多有不顺,但还是坚持完成了学业。《培育“三名”环线 发展乐山旅游》、《工业化: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等区域经济论文,以及《管理就是服务 一切为了发展》之类的工作研究,便是从政若干年来他作为一个公务员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点滴思考。
结束语:
采访快结束了,他谦虚地说,今天的点滴成绩是母校多年培育的结果,他由衷地为母校三十华诞感到高兴。临走时,他的几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人生如戏。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各类衣帽的穿戴脱放,由不得自己,得视‘剧情’需要。但不管你扮演何种角色,首先你得进入角色。换句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要终身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从中提炼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工作才不会陷入盲目而有所成就,你的人生才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是啊,激情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原动力,激情让我们活力无限。然而,总有一些人抱怨社会不公平,成天在思想阴暗的世界里徘徊不前。可是历史上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乐天知命的人。因为他们相信,人生的前方永远都有百合花的影子,遇到困难他们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临阵脱逃,反而会冷静地想出法子突出重围。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绚丽人生。
——只要你对生活充满激情!
[人物简介]
徐伟,男,汉族,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于四川省井研县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学过医、文学、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七十年代初,初中毕业即辍学下乡。“文革”结束不久考入师范院校。其后相继在家乡县中学任教,在中共乐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机关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党委宣传工作、政务调研工作。1997年末,先后在沫若故里沙湾任副区长,常委、宣传部长。现供职于乐山市人民政府无线电管理部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光明日报》、《教育评论》、《四川日报》、《四川经济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近百篇,有的作品同时选录国家一级核心学术期刊或入选各类文集。与他人合作有论著出版。近十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社会科学奖。 2006年6月,文集《回望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巴蜀文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