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学院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近期,我院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何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学术视野下的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于2018年6月立项,2022年5月顺利结题。该成果为共计36万字的《当代学术视野下的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书稿,包括“郭沫若史学源流研究”“郭沫若史学历程补遗”“郭沫若史学思想研究”“郭沫若史学批评与史学生产研究”四大部分。阶段性成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对郭沫若史学的评论》一文发表在权威期刊《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6期转载;《<左传选>出版始末》一文发表在《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1期,并被收录至《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彭裕商、彭邦本主编,巴蜀书社,2022年5月)中。
该成果侧重于从当代学术视野研究郭沫若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专家在评定审核时对该成果给予较高评价,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方面的颇有建树的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该成果即站在当代学术视野中,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郭沫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的开创性学术建树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了郭沫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为客观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近年来系统研究郭沫若史学的佳作。”
刘传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敦煌亡文辑校》(19FZWB053)于2019年10月立项,2022年7月顺利结题。该成果为66万字的书稿《敦煌亡文辑校并研究》,共由25万字的“理论”和41万字的“辑校”组成。“理论”共分十章,系统阐述了亡文的定名和分类、亡文的形成和发展、亡文的结构安排、亡文的创作特色以及与亡文有关的“劝孝”“举发”“招魂”三种丧仪,等等。“辑校”从近180件敦煌写本中共辑录600余篇亡文,不仅对已知所有的亡文进行了移录和校注,考察了亡文的撰抄者、撰抄年代以及流传等情况,还从形态、书体、编写性质或用途等方面对亡文所在的写本进行了整体描述,对除亡文外的所有文献进行了拟题,等等。
参与结题评审的三位匿名专家均对该项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成果是敦煌亡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相比于以往的研究,它视野更加全面,考察更加深入、细致。”“《敦煌亡文辑校并研究》是迄今对敦煌亡文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成果,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可资拓展人们对中国古代礼仪民俗和俗文学的认知。客观地说,该成果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优秀结项成果”“此课题成果学术价值极高,且做得很深入、完备,非数十年功力难以达到此水准。”目前该成果已被选送至商务印书馆校稿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