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浏览量:

探寻语言之光 雕刻文学之美——著名作家王刊莅临我校开展讲座


本网讯(图/文 帅淼琪)413日下午,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王刊先生以“寻找语言”为主题,在旷怡楼八楼学术报告厅为文新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深入浅出地呈现了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深度思辨。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学院、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承办,乐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康云主持。



活动伊始,乐山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余雨懁女士为王刊颁发客座教授聘书,标志着我校与文学名家的学术联结进一步深化。


探寻语言之光:从信息洪流到文学抵达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散布接收成百上千条信息,但真正能抵达人心的语言有多少?”王刊先生叩击现场,犀利指出信息爆炸时代的文学困境:无效信息泛滥成灾,功能性文字充斥视野,而真正具备“文学抵达力”的语言却日渐稀缺。他强调,文学创作的本质并非“告知”,而是唤醒,“只有穿透认知屏障、直抵情感共鸣的语言,才能让文字从纸面跃入灵魂”。  

围绕“如何让语言发光”的核心命题,王刊先生对比说明书式的平铺直叙与“我们之间已经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了”的描写,生动诠释“形象感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基因密码”。


雕刻文学之美:从减法艺术到隐喻觉醒

“雕刻家的凿子去除冗余,作家的笔则应削去语言的脂肪。”王刊以雕塑艺术类比创作,提出文学创作应该做“减法”,具象化表达更能让情感显影。  

在隐喻与象征的解析中,王刊将张爱玲《金锁记》中“三十年前的月亮”称为“东方文学密码”:“月亮从自然意象升华为命运图腾的过程,正是文学语言从‘工具’跃向‘艺术’的涅槃。”他特别提醒青年创作者警惕“标签式隐喻”,并以莫言《红高粱》中“高粱地里流淌的鲜血”为例,阐释“真正高级的象征应如盐入水,无形中重构审美感知”。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学技法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语言本质的哲学探讨。王刊通过拆解经典文本、对比创作案例,将“寻找语言之光”的抽象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文学教育注入新的思考维度。正如李康云先生总结的那样,“当大量琐碎信息挤占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时,王刊老师提醒我们:唯有那些浸润人性温度、闪耀智慧锋芒的语言,才是人类文学永恒的原乡。”在这场信息时代与文学初心的对话中,文新学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创作密钥,更是一份对语言艺术的敬畏与信仰。



上一条: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廖久明教授参加“鲁迅郭沫若茅盾与中国现代创意写作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文新学院邀请庞惊涛先生来校开展讲座:在场主义文学照亮精神生态建设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