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专栏

浏览量:

2021-2022-1 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的了解文新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是评估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主要手段和基础,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各专业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准确立阶段性、层次性的课程目标定位,并重点关注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及时调整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使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涵盖教育教学各项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 2021-2022-1 学期全面推进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正常运行。现总结如下:

一、改进后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针对以往师范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评价机制作了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的多元主体及其各自的责任、评价的流程,也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方法、结果总结及反馈的要求等,经过一学期的践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改进。 

(一)评价主体和主要职责

 

主体

任课教师

评价小组

学生

 

 

学院层面

课程评价责任人,依据课程考核结果对照课程大纲设置的课程目标对其达成度进行分析,撰写《课程目标达

成度评价报告》。

1. 副院长为评价工作总责任人,牵头制定课程达 标评价方法、统筹依据评价结果的整改。

2. 专业负责人组织实施评价、汇总信息、反馈信 息、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督查整改情况。

3. 课程组长、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基层组织的目

标达成度审核。组织进行面向学生的定性调研。

根据课程学习的主观体验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层面

制定校级层面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管理办法、组织进行对评价工作和持续改进工作的

专项审核和督查。

(二)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每学期定期(学期末对该学期所有必修课程进行目标达成度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及时反馈任课教师,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评价过程

1. 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考核内容:首先课程组根据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的支撑关系,在教学大纲中设计课程目标并填写下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其方式和内容,期末终结性评价依据课程目标确定考核内容和方式。在操作层面上保证两类考核成绩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

2. 开展考核内容、形式审查:学期初对当学期《形成性评价审批表》中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评分标准、对应课程目标情况进行审核;在学期中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主题,主管副院长为领导的督察小组,跟进形成性考核的落实情况,期末命题后通过《期末考核课程命题审批表》对命题的内容、方式对标情况进行审核。

3. 课程考试结束后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采用成绩分析法对考核成绩进行达成度计算,将在抽样班采集的数据以一一归口到课程目标的方式录入计算表格。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形成性成绩加权组合计算而成,课程的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由课程的所有课程子目标达成度的加权求和值确定。

4. 组织全部学生进行达成度问卷调查:依据课程具体子目标及课程考试方案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调研表》,组织当期上课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学生从主观体验感受的角度对课程每个子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5. 撰写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课程教师汇总整个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在分析、反思基础上撰写《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并提交课程组长、教研室主任审核。

6. 开展专业层面总结:专业负责人、副院长汇总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参考来自学生座谈会以及外部实习单位等的反馈信息,在分析、反思基础上撰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总结》并提交评价小组审议。

(四)数据收集内容、方法和来源1.收集的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数据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数据,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讨论、小论文、小报告、方案设计等平时成绩数据。一是期末集中组织的结果性评价成绩数据。综合实践性课程收集内容为试讲试教、教育实习见习研习考核和学位论文考核。调查的数据是上课班级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后的百分比数据。

2. 收集的方法

抽样 1-2 个班,数据从抽样班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中直接采集,做法是以课程子目标为纲,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素养不同的能力维度,将平时成绩各项目和期末考核各试题按其对应支撑的能力指向进行归口数据采集。以调查问卷方式面向抽样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直接采集。

3. 数据来源

平时的过程性评价数据。期末的结果性评价数据。源自上课班级学生的调查数据。

(五)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六)评价结果使用

通过合理全面的评价,总结反思,并将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反馈到课程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确保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二、评价工作的运行情况

(一)再次完善课程大纲

在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支撑关系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采用、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设计,突出了课程目标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9月上旬,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重点就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挂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课程目标的挂钩、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目标的挂钩进行了针对性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按完善后的大纲执行。

(二)审查形成性评价构成

要求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多种方式的过程性评价项目。9月中旬,课程组长和教研室主任针对评价方式和评价依据的合理性进行了审核,审核通过后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三)完善学习档案

对学生学习档案重点关注,要求本学期任课教师收集课程教学过程和期末考核中所有佐证材料,比如平时作业在发给学生前复印留存以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等,加强对过程性材料的检查和管理,要有留痕意识,对于所有的考核材料无论是电子还是纸质都要保存。

(四)期末考核审查

第十四周启动期末考试工作,任课教师填写完善后的《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期末考核课程命题审批表(闭卷考试用)》《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期末考核课程命题审批表(技能考试用)》,要求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确定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第十五周,分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考核内容重点就考核的形式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对具体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考核命题难易程度,考核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的等,进行了审核,并要求教师将整改后的试题内容标识于制定表格中,具体包括考核命题与大纲关联度评价、考核命题难易程度评价、考核命题评分评价。

(五)全面推进评价工作

要求包括通识课在内的所有必修课程在2022年1月课程考核工作结束后,严格按照

《汉语言文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要求,完成期末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报告,提出持续改进举措。

(六)审查达成度报告

必修课程教师依据搜集到的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数据,对照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判断课程子目标和总目标整体的达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措施,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然后提交报告给教研室主任审查,教研室主任汇总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的内容,提交专业负责人。

(七)总结评价工作

专业负责人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结合管理中和学生座谈中收集的信息以及教学督导等听课反馈意见,作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总结,拟于2021-2022-2学期初向全体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了通报。根据在评价中发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提出了专业层面的持续改进措施。

三、达成度评价工作的成效

(一)促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通过达成度评价,教师逐渐认识到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也在于学。有的老师聚焦于学习成效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改革,突出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和讨论,师生在互动式的语境交流过程中共同建构和拓展知识领域。

(二)促进考试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关注期末考试。现行的课程目标达成体系中,融入全过程考核的理念,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促使从考试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从提交的达成情况报告来看,课程考核增加了过程性考核的比重,一般都在 40%以上,评价形式较为多样。期末采用问卷调查法, 让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满意度自评

(三)促成课程考试的试题考核内容及形式改进

课程考试命题要求紧扣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决定了试题的考核需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考核,由此促成考核内容及形式的改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证工作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部分教师和不少学生对认证的核心理念,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之间以及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其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目标与评价内容还需进一步吻合。

2.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还需加强。

3.任课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4. 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

(二)改进措施

         1.学院管理层意识层面改进

1)强化认证意识,夯实主体责任。文新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学期末达成度报告分析专题会议,对汉语言文学各核心课程的达成度报告审核、分析、研判,形成书记、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及院长助理、教研室主任多级负责体系,层层把关,闭环管理。

2)再次集中学习师范认证相关理念,做到“一根红线”牵到底。结合师范认证要求,文新学院召开师范专业教研室主任会议,再次集中学习师范认证相关理念,强调对核心课程的持续跟进,牵好师范认证理念“红线”不放松,严要求。

3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宏观层面,依据在校生、毕业生、基础教育调研反馈的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师范专业课程教师做到动态修订课程大纲、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2.任课教师课程教学层面改进

1)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并深刻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严格以毕业要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要求和规定为准绳,做到教学内容目标明确,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切实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2)认真落实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匹配关系、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达成度。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1》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课程特有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并强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度。从课程考核结果看,课程目标1涉及到的学科基础知识,闭卷考试出题时一旦不那么直截了当,学生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几乎每级学生都如此)。除却学生的学的学习态度问题,也说明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如思潮流派、文学现象、代表性作家作品等,点多线杂,对识记的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强调逻辑性、客观性以及知识的准确性,教师可多次反复再现或开展课堂小测试促进学生理解记忆;课程目标234涉及到的高阶能力的培养,非一时之功就可达到。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多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专题小论文、读书笔记等方式,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强调自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平时有意识的点滴积累达到量变促质变的效果,力争学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3)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最新的“OBE”教学理念以及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时更应立足学生的,以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获得与提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及时关注与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与改进。如在教学中,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小组提问、小组合作模拟教学,教师加强随堂提问互动,多倾听、关注与引导学生表达对课程学习的观点和看法,避免教师一言堂,强化学生的学习输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又可使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对基础不同、个性不同,能力高下不一的同学,在教学时应力所能及地开展因材施教。如学生可比对课程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强弱项,再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学习;再如布置作业时,可提供多选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选择相应的作业形式。总之,要强化学生中心导向,努力让学生乐、善好。

2.学生学习层面的改进

1)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改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为考试而学习转变为为自己而学习 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大学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自主时间较多,自我学习与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高中的学习方法并不完全适用,对大一学生来说,首先是要认识到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其次是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积极听取老师对于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指导与提点,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意义,找到恰当的方法,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2)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教师课内外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学生还是比较习惯并延续高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问题意识也比较薄弱。但是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学生们要尽量督促自己在预习、阅读、课上课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并利用身边的各种途径与资料,自主解决问题,或向老师求教。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习效果来说,都是极其有效的方法。

3. 课程组、专业负责人、教学指导委员会层面的改进

1)课程组内的教师应分工协作,加强集体备课,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初具规模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2)专业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学交流、讨论和反思。不仅是教学团队的教师参与活动,而且还要鼓励跨课程组的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

3)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定期持续进行学情调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观摩学习活动,并加强和中学一线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明晰课程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与持续改进报告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部分,最终形成命题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学院审核的三层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的达成度满足要求。

文学与新闻学院

2022 1 28

 

 

 





下一条: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对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反馈意见


关闭